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木蘭:建綠色產業基地、低碳工業新區、旅游勝地
2011-12-08 09:35:20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黃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8日訊

  經濟社會發展目標(2012——2016)

  縣域生產總值達到150億元,年均增長13%以上;財政收入達到1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00億元,年均增長30%以經濟社會發展目標(2012-2016)

  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元,年均增長12%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年均增長12%以上。

  突破

  優化區位

  在創造交通優勢和融入都市經濟圈上謀求新突破。在哈同公路之間開闢一條大通道,打開木蘭通往市區的最便利、最快捷途徑,融入哈爾濱一小時經濟圈,將劣勢轉為優勢。以慶安—木蘭—尚志公路線為主成為哈爾濱市“三縱”規劃中的第二縱省道,將松花江南北兩岸的大動脈連接更加順暢。擺渡渡口處修建跨松花江大橋,切實做好基礎工作,盡快立項、盡快開工,用跨江大橋這個千秋工程造福木蘭人民。

  開發資源

  扶持地毯、柳編、釀酒、肉牛等傳統項目,擴大視野,擴張規模,拓展市場,盤活現有資產,鼓勵藍藝等有條件的項目繼續退城進區,真正打造成為木蘭品牌和立縣支柱。深度開發風能、礦產等自然資源,建設江北避暑城、高檔休閑區、城市後花園,為打造江北山水旅游品牌,大力開發具有木蘭特色的旅游產品,把旅游打造成興縣項目、富民產業。

  培育產業

  做好與中廣核、大唐等企業合作的前期基礎工作,培育新型能源礦產開發等方向新、後勁足的項目群體,造就未來發展的穩定財源。

  


 

  舉措

  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

  圍繞資源的開發利用,圍繞基礎產業的壯大做強,引進開發企業和產業龍頭。在充分盤點和分析木蘭的資源優勢和基礎產業的基礎上,篩選出適合在木蘭發展的國內國際500強和知名龍頭企業以最優的政策引進木蘭。發揮園區的平臺和載體作用。以生態、低碳、環保為目標方向,引導招商項目和生產要素向園區集聚。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鼓勵各類資金,以投資、聯營、入股等形式,參與園區建設,激發園區自我發展和創新昇級能力。

  內資、外資享受同樣優惠政策,全面降低門檻,從資金、用地、項目上給予傾斜,引導群眾創家業、能人創企業、乾部創事業,使創業、致富成為自覺追求。

  項目建設作為基礎支橕

  只有抓住項目,競爭纔有資本,富民纔有保障,強縣纔有希望。要把項目建設作為基礎支橕,把培育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增強前瞻性和實效性,切實做好項目謀劃文章。著眼當前,兼顧長遠,認真研究產業政策,摸准投資方向,加強溝通交流,放大各種優勢,在資源開發、基礎設施、民生事業和民間投資等方面,依托權威機構搞好論證,認真謀劃和包裝一批打基礎、增後勁、促昇級的財源項目。

  增強主動意識和效率意識,切實做好項目爭取文章。既要做好大項目的謀劃爭取,也要讓小項目遍地開花。樹立超前意識和精品意識,切實做好項目推進文章。要搶前抓早,基礎先行,看准就乾,既堅持原則,又不失靈活,積極穩妥處理好項目申報、規劃設計、土建施工等環節的交叉關系,確保早立項、早設計、早開工、早見效。要強化領導責任,完善監管機制,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確保建成優質項目、高效項目、廉潔項目、群眾滿意項目。四要立足打破瓶頸、拓展渠道,切實做好項目融資文章。引進和對接金融機構,推進銀政合作、銀企合作,搭建政府融資平臺,加大項目融資的信貸支持力度,有效解決建設資金不足問題。通過整合資金,捆綁使用,使各個渠道資金合力支持項目建設。

  興農富民作為第一目標

  在促進產業生成和組織化、規模化經營上謀求新突破。突出生態、綠色、循環特征,推進玉米、水稻、大豆、肉牛等傳統產業轉型,大幅增加農民收入,增加非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

  全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夯實農田水利基礎,提高機械化水平,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做大上下游產業,組建專業合作社和各類協會,提高各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每個鄉鎮要培育一個到兩個能夠帶動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至2016年,專業村屯要達到一半以上。

  調整種養結構,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和畜牧業,引導農民走農牧結合、糧經結合路子,以一村一業或多村一業、每戶都有致富項目為目標。支持和吸引有積累、有技術的農民工回鄉創業,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加快新農村建設,以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為基礎,推進規模較小村屯的撤並,向重點村屯整合,在實現農村人口相對集中的同時,加大基礎設施集中投入,通過統籌分配資源,降低公益事業建設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樹立新的村屯建設樣板,推進小城鎮建設。

  


 

  社會發展:實現“以地興城”

  改造老城區、打造新城區“雙輪驅動”,至2016年全部改造鎮內棚戶區,木蘭鎮常住人口突破10萬人。完善基礎建設,公共服務先行,用優質項目支橕城區建設。加大土地收儲力度,實現“以地興城”。引導居民樹立主人意識,主動參與城鎮管理。

  加快民主法制進程。支持人大、政協依法社會發展:實現“以地興城”

  履行職能,進一步擴大工作空間,在凝聚人心、建言獻策、改善環境、隊伍建設、工作落實等方面,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進一步加強雙擁工作,推動武裝工作全面發展。認真落實民族、宗教政策,支持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全面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引導群眾知法守法,依法維權。

  積極發展社會事業。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統籌推進衛生事業改革,創造更優越的城鄉就學就醫環境。堅決貫徹計劃生育國策,力爭進入全國優質服務先進縣行列。落實就業優惠政策,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實現城鎮、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和新農合全覆蓋。

  構建平安社會環境。繼續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堅決打擊違法行為。堅持用群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高度重視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及時主動化解矛盾。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從源頭上和管理上杜絕重特大事故發生。

  未來生活:追求生態宜居方向

  在擴張規模和彰顯個性上謀求新突破,今後五年,堅持改造老城區、打造新城區“雙輪驅動”,以“江、河、路、橋、渠”為空間格局,以老城區棚戶區改造、東部行政區和西郊濕地公園建設為重點,擴張城鎮規模,塑造天藍、樹綠、水清的個性形象,打造幸福指數較高的生態宜居型濱水園林城市,至2016年,全部改造鎮內棚戶區,木蘭鎮常住人口突破10萬人。把戰略性、前瞻性、科學性、導向性和可持續性融入城鎮規劃,做到規劃一步到位、項目分步實施,切實增強規未來生活:追求生態宜居方向

  劃的專業性和法律效力。進一步完善基礎建設,在提高配套能力上多下功夫。堅持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先行,牢固樹立精品意識,用優質項目支橕城區建設。加大開發力度,在提高經營效益上多下功夫。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進一步完善城鎮開發管理辦法,運用“投入、經營、增值、再投入”的滾動發展模式,加大土地收儲力度,控制一級市場,規范二級市場,盤活土地、房產等資產,以資產換資金,以存量換增量,實現“以地興城”。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