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龍河農場一設施齊全的宜居小城。陳賀 攝
發展的航船風帆正勁——闖出一條具有龍江特色、龍江氣派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奮進的鼓點激越鏗鏘——龍江趟出一條“多快好省”、一體發展的城鎮化新路。
2009年,省委高瞻遠矚,科學決策,把走新型城鎮化道路作為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大思路、大戰略,大手筆部署。全省城鎮化建設全面鋪開。
1000多個日日夜夜,黑龍江在城鎮化的道路上奮力拼搏,創造出歷史性“巨變”:生產總值增幅節節高,10項重要指標位次前移,多條戰線和城市經濟大躍昇。
巨變,因何而生?
創新大潮風起雲湧
“強龍”蓄勢騰飛
黑龍江日報12月8日訊 “一線雙核”帶動,“三級配套”助推,“四大會戰”給力,“城鄉和諧”共榮。近3年時間,預計全省住宅建設投資將達2800億元,相當於過去3年的2.1倍,等於全省3800多萬人口每人增加了12平方米住房,保障房建設規模躍居全國第一
古老的黑龍江再次“給力”,激情的黑龍江昂首出發。“五大超常舉措”使黑龍江的城鎮化道路寫滿了“創新”兩個大字。
“一體四區”領跑,讓地處邊疆高寒地區的龍江人住進好房子、暖屋子,這是省委、省政府為全省人民謀劃打造的最大民生工程。2009年以來,全省市地縣城鎮化全面鋪開,墾區、林區、油區、礦區率先領跑。近3年時間,預計全省住宅建設投資將達2800億元,相當於過去3年的2.1倍,等於全省3800多萬人口每人增加了12平方米住房,保障房建設規模躍居全國第一。
“一線雙核”帶動,哈爾濱、大慶成為全省城鎮化的領軍者、工業化的領先者和現代化的領跑者。2008年以來,黑龍江省委充分發揮哈、大、齊、牡4大中心城市位居全國少有的一條“黃金產業帶”、一個“交通大動脈”、一塊“經濟增長極”的區位優勢和巨大潛力,特別是以哈爾濱、大慶兩個經濟總量達全省2 / 3的“雙核”中心城市領跑全省城鎮化。目前,4大中心城市城鎮化增速、GDP增長均高於全省平均增幅約1個百分點。
拿出“真金白銀”,“三級配套”助推。省委提出“寧可砸鍋賣鐵,也要保障配套資金到位”,落實省、市(縣)和墾區、林區、礦區、油區三級配套。2008年以來,全省投資近3000億元用於“三棚一草”和保障房建設,國家補貼約200億元,全省財政投資約600億元,“四區”企業投入800億元,職工注資達1400億元,形成了1:3:8:14的四級疊加放大效應。
“四大會戰”打破了寒冷地區城鎮化建設必然落後的“夢囈”,創造了令世人震驚的龍江森工速度、墾區速度、名鎮速度和交通速度。森工林區會戰使城鎮人均居住面積由14平方米提昇到22.3平方米;墾區會戰新建改造住宅2600多萬平方米,城鎮化率提高到80%;旅游名鎮建設兩年完成投資67億元,開工建設278個項目。
昔日墾區和地方“各自為戰”的籬笆牆被拆除,“城鄉和諧”走向共榮。省委推動墾區、林區與地方共同推進城鄉一體化,高屋建瓴地創建墾地合作的“四級架構”:“墾地”合作、“局市”共建、“場縣”合作、“場鎮”一體化試點精彩紛呈。目前已有13個林業局與所在縣市簽訂合作共建協議,全方位敞開了合作共建“大門”,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繁榮。
黑龍江抓住了前所未有的城鎮化機遇,開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城鎮化大會戰,創造出一條獨具龍江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打造“龍江特色”范本
強勢崛起步入“新拐點”
“高端設計”創造龍江奇跡,“四龍勁舞”舞出一片宏圖偉業,“龍脈崛起”四大中心城市,省部合作上演精彩大戲,“文化長入”三產異軍突起,“重錘響鼓”引領用人導向。經歷了近30年發展相對緩慢之後,龍江終於出現了令人振奮的“新拐點”
思路清晰,舉措有力。一系列重大舉措凝聚成一股強勁的力量,推開了龍江城鎮化的大門,敲響了龍江振興的戰鼓。
“高端設計”創造龍江奇跡。省委匯聚民智,聯系省情實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傾聽民聲,彰顯民意,適時理清發展思路,鮮明提出並成功推進了“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戰略,闖出了一條符合黑龍江省情實際、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學發展道路。
“四龍勁舞”舞出一片宏圖偉業。省委“強勢助推”四條戰線的快速崛起:用強力支持農墾戰線發展場縣合作、發揮墾區代耕代種代收能力的重大舉措,超常發展大農墾帶動全省大發展;用傾力支持森工戰線推進城鎮化、發展區域合作共建的重大舉措,超常發展大森工帶動全省大發展;用大力構建北國風光特色旅游開發區、發展旅游名鎮旅游產業的重大舉措,超常發展大旅游帶動全省大發展;用全力支持交通大建設、發展現代立體交通的重大舉措,超常發展大交通帶動全省大發展。“四龍”領跑龍江經濟列車飛奔向前。
“龍脈崛起”四大中心城市。省委把全省經濟跨越發展的基點放在重點打造哈、大、齊、牡四大中心城市,建設項目重點向“四城”傾斜,選派優秀乾部到“四城”任職,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機場建設向“四城”集聚,旅游名鎮建設為“四城”增輝添彩。“四城”率先崛起支橕起全省經濟跨越發展的鋼筋鐵骨:2011年同2007年相比,“四城”GDP由4200多億元提昇到近萬億元,佔全省GDP的比重由不足74%提高到82%。
省部合作大戲精彩上演。省委大手筆籌謀省部合作,強力吸引央企投資,先後多次走出去、請進來,與“央企”協商共謀合作發展大計。近兩年先後兩次簽約中央企業在黑龍江投資3903億元和1283億元,央企簽約投資黑龍江總額突破4000億元,為龍江發展注入新活力、提供新支橕、形成新動力。
“文化長入”三產異軍突起。省委注重文化發展對經濟支橕的“靈魂”作用,用城市大開發帶動文化大發展,又通過文化大繁榮支橕經濟大發展。2008至2011年,全省文化事業費投入近30億元,超過2000年至2007年總和,年均增長20%。全省文化產業年均遞增高於全省經濟增幅50%以上;帶動全省旅游、服務業發展年均遞增30%和12%以上。
“重錘響鼓”引領用人導向。省委立足於鍛造一支政治靠得住、能力上得去、作風過得硬,且能引領廣大乾部發揮聰明纔智、開創嶄新局面、實現科學發展的強班子硬隊伍,注重用科學理論武裝乾部,用優秀精神激勵乾部,用偉大實踐鍛造乾部,用率先垂范引領乾部。
經歷了近30年發展相對緩慢之後,黑龍江終於邁上了強勢崛起的新軌道。黑龍江的發展出現了令人振奮的“新拐點”。
重要指標位次前移
乘勢而上描繪新畫卷
國內生產總值連續4年增幅提昇。特別是2011年,預計增幅近13%,將創造黑龍江省近40年GDP增長的最高紀錄,增幅高於全國約3個百分點。黑龍江已成為全國共同富裕較好省份,全國城鄉差別最小省份,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走在了全國前列
近4年間,我省由改革開放以來30年主要經濟指標不斷下滑,每4年後移一位,變為逆勢而上,奮起直追,發生歷史性的“大反轉”。同2007年相比,全省重要經濟指標實現了“一個增幅提昇,十個位次前移”。
國內生產總值連續4年增幅提昇。特別是2011年,預計增幅近13%,將創造黑龍江省近40年GDP增長的最高紀錄,增幅高於全國約3個百分點,GDP位次將在全國保持中游水平,這是我省改革開放以來首次連續4年不下滑,且佔全國比重將略昇0.1%。
“十個位次前移”:糧食生產總量比重位次前移,森林蓄積數量權重位次前移,第一產業總值增幅位次前移,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位次前移,社會商品消費增幅位次前移,貿易進口總額增幅位次前移,交通基礎設施裡程位次前移,人均居住面積漲幅位次前移,城鎮人均收入數額位次前移,農村人均收入金額位次前移。
黑龍江省現在已經成為全國城鄉差別最小的省份——預計2011年全省城鄉收入差別僅為2:1(15000元:7400元),遠低於全國預計的3:1(21000元:6500元);也是體現共同富裕較好的省份——預計2011年全省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加權平均計算接近12000元,雖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000元以上,但已排在全國中游偏上的13位。這標志著黑龍江省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走在了全國前列。
4年時間,黑龍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這是科學發展觀植根於黑土地帶來的巨大變化。黑龍江出現的跨越發展,不僅使本省3800多萬人民受益,更重要的是它為全國每年提供了超千億斤糧食的食品安全,16億立方米森林蓄積的生態安全,4000萬噸石油的能源安全和確保近3000公裡邊境線的國防安全。
黑龍江這片神奇的土地,在共和國的發展史上曾經書寫輝煌。在經歷過計劃經濟的陣痛之後,今天,沐浴著時代精神的新一代龍江人重新啟航,以時不我待、捨我其誰的豪邁情懷,用勤勞、智慧和創新,奏響新時期的華美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