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12月13日訊 連片的土地,統一的輪作,大型農機裝備,標准化作業,如今在依安縣已“嶄露頭角”。
“水稻搞規模種植,用機械收割,少遭損糧食,這回我們算是掙著了,除了化肥、種子、農藥等統購便宜外,合作社全部機械插秧,畝成本平均比人工插秧降低40%。”2009年就加入合作社的新興鄉東榮村的劉國峰高興地和記者聊了起來,合作社搞規模經營後,土地由“零”變“整”了,更便於大型農機具耕作了,水稻收割要比以往提前了一周左右。“今年,綠洲生態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共規模經營水稻1.8萬畝,平均畝產達1500斤,畝增產80斤,社員可增收700多萬元”,新興鄉東榮村綠洲生態水稻專業合作社社長宋傳文和記者算了一筆賬。
談到今年農業大豐收,先鋒鄉貴志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貴志心中有數,“除了人努力、天幫忙,連片種植加上大機械作業是主要原因。今年,我們合作社的玉米從種到收都是機械作業,標准高、費用低,增產又增收。玉米畝產最低也在1200斤以上,比去年能高出300斤。”
作為新興的規模經營主體,近幾年農業專業合作社在依安縣發展勢頭迅猛。該縣出臺鼓勵政策,引導合作社通過統一訂單、統一施肥、統一檢測、統一管理、統一收購,把入社農戶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統一經營。目前,全縣各類農民種植業合作社達158個。其中,上游鄉興旺村馬鈴薯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專門為中日合資企業北安恆泰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種植優質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農民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可以外出打工“掙工資”。
近年來,依安縣引導土地逐步向樂於耕種、擅於耕種、耕種效益更好的新型經營主體集中,通過大戶帶動,合作組織拉動,鄉村組織推動和龍頭企業牽動,全縣流轉土地達240萬畝,佔全縣耕地總面積的60%以上。百畝以上種田大戶2674萬戶,其中500畝以上大戶58戶。依安縣通過從規模化破題,靠機械化起步,靠水利化保障,靠標准化推進。成功推廣鞏固了聯合經營體制、大戶經營體制、企業經營體制、股份合作經營體制、集體經營體制的土地規模經營,實現了全縣土地依法、自願、有序流轉。
依安縣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其中,博天糖業依安分公司原料基地種植面積達2600畝。以此引導龍頭企業通過建立自己的原材料生產基地,密切與農戶的聯系,既推進了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又實現了企業加工需要和質量控制。
如今,發展土地規模經營已成為依安農民增加收益的一條康莊大道。今年,全縣糧豆薯總面積375.84萬畝,總產142.11萬噸,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