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3日訊 近來年,桃山區始終把環境衛生作為建設宜居城區的民心工程來抓,認真研究環衛作業面積增大、環衛保潔標准提高、群眾對環境整潔期望值增強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並以開展“十項整治”和推行“六化一考”為契機,不斷加大投入,加強管理,著力在全市打造環境衛生的品牌效應。
管理體制不斷完善。堅持政府為主導,形成四個主體並存的管理體制。公辦環衛由區環衛局負責,作業面積為主城區道路120萬平方米,日產垃圾直接運到垃圾場填埋處理,目前日清運垃圾450立方米。民辦環衛由街鎮、社區組織,作業面積60萬平方米,日產垃圾就近歸集到中轉點,定期轉運到垃圾場,目前日清運垃圾150立方米。在市場化保潔方面,今年在學府路、景豐路試點,作業面積為24萬平方米。通過公開招標,由兩家保潔公司承包經營,目前已順利運行三個月。積極協調域內企業,利用其自有設備,參與垃圾清運和冬季清冰雪,調動社會可用資源,共同投入環境衛生建設。
機械設施不斷加強。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去年以來環衛機械設備和基礎設施實現了大幅度提昇。通過貸款融資、分期付款、政府投資等多種方式,投資1800餘萬元購置了6臺清掃車、3臺壓縮式垃圾車、6臺多功能除雪車、3臺掃雪車、4臺平地機,目前全區環衛大小車輛達到近百臺,機械化清掃率達到70%。投資200多萬元,購置了700個果皮箱,5座移動環保公廁,200個叉車垃圾箱,更新改造垃圾箱300個,首次在城區次乾道配備了果皮箱,在部分人員密集區域配備了公廁。在市政府支持下,投資1600萬元改造了市垃圾場,填埋區新增庫容近60萬立方米,使用期限可延長4年;垃圾滲濾液處理水質提昇到非飲用水一級標准,並實現了對COD等指標的動態監控;場內道路、辦公房徹底改造;新上60噸電子稱。改造後的垃圾場順利通過了國家創園驗收。
保潔質量不斷提高。按照“六化一考”要求,細化並提高了環衛保潔標准,主城區重點路段浮垃圾在路面停留時間不超過10分鍾,果皮箱每天擦洗清掏;夏季新增夜班保潔人員,繁華路段保潔時間三班延長到18個小時;學府路垃圾箱已撤離主乾道,在文化小區、山湖路進行了垃圾不落地試點;主次乾路保潔達到了“四淨五無”標准,環衛整體工作實現了“五個一樣”。加大對民辦環衛扶持力度,提高了補貼標准,二次轉運、配保潔員費用由區政府承擔,具備條件的路面新上垃圾箱180個。結合“十項整治”活動,加大了對環境衛生的治理力度,集中對5個城市出口和31處環衛死角死面進行清理整治,外運殘土垃圾3650立方米。
福利待遇不斷提高。為了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的環衛工人隊伍,桃山區僅今年就兩次上調清掃工人工資,清掃工人工資由2000年的240元提高到1100元。冬季清雪給予專項補貼,反光馬甲、棉服等勞保物資足額保障到位,同時高度重視環衛人員成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