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12月14日訊 因為入冬以來,哈爾濱市氣溫較高,市場上仍然可以看到大量地產魚,這改變了往年冬季外地魚一統天下的局面。因為運費少,魚的價格也比去年同期每斤便宜1元左右。
11日,在香坊區朝一中附近的農貿市場上,一個活魚攤前圍滿了買魚的人。魚池內,鯉魚、三道鱗和草魚活蹦亂跳,鯉魚6元一斤、三道鱗7元。魚販說,“往年這時候都是賣沈陽魚,今年氣溫高,哈爾濱周邊的一些魚池深處沒封冰,魚還在陸續出池。因為運費少,魚價一斤比往年能便宜1元。”正在買魚的孫女士說:“今年活魚便宜,一條3斤重的活魚比凍魚纔貴三五塊錢,劃算。”
在香坊區橫道街夜市上,一個魚攤的攤主告訴記者,地產魚大部分都是從肇東運來的,和外地魚相比,味道好,沒有“土腥味”,很受市民歡迎。“因為本地魚價格便宜,又沒‘土腥味’,今年賣得也多。往年這時候一天最多賣四五百斤魚,今年最多時能賣六百多斤。”
據哈爾濱市農委水產處一位負責人介紹,哈爾濱魚池往年在11月上旬封凍。11月之後,哈爾濱市場上的魚多來自沈陽、天津,隨著氣溫的降低,陸續還從湖南、湖北和廣東等地上魚。目前哈爾濱市場上賣的地產魚來自肇東等地,今冬氣溫高,給本地魚塘錯季賣魚提供了條件。
該負責人介紹,沈陽魚有“土腥味”是和魚池內的水質、土質和飼料有關。沈陽魚是高密度養殖,畝產三四千斤,在喂飼料時,部分飼料沈積在池底,形成腐殖質,魚在這種環境中生長就帶有一種“土腥味”。而哈爾濱周邊的地產魚一般畝產一兩千斤,養殖密度低,不易得病,所以魚肉味道鮮美,藥物含量少。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