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合作社裡演繹的精彩人生
——關於黑龍江省肇東市五裡明鎮殘疾人從事現代農業的調查
李志國
黑龍江省肇東市五裡明鎮是全國聞名的糧食生產大鎮。2009年6月27日,胡錦濤總書記到肇東考察時指出:“你們采取合作社的方式,並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創建高產優質良田,走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子,我支持你們沿著這個路子繼續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真正使黑龍江肥沃的黑土地變成我們可靠的大糧倉。”然而,就在這個鎮有一批鮮為人知的殘疾人,他們同樣成為了新型農業合作社的一員,演繹著超人的精彩人生。
2008年,這個鎮開始在萬畝玉米園區進行了現代農業嘗試,本照“入社自願,退社自由”的原則,探索了具有現代企業特點的農業合作經營模式。
管理方式:統分結合,以分為主。在總公司的統一領導下,對專業合作社發展規劃、投資方向、資金使用、人事變動、生產安排、外部協調等實施總控和監督,並實行整地、良種、機播、田管、收獲、銷售“六統一”,每個專業合作社分別是獨立法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經營機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入社農民收入保底,社員以土地入股,每畝為1股,每年每股保底收入350元,農民零風險入社。合作社每年將純收入的35%作為盈利分紅,入股社員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並享有國家各項惠農補貼。
基礎建設:物技配套、軟硬兼施。由省農業開發、水利和財政部門以及市(縣)自籌的農業投入資金超過6000萬元,購置大型農機具62臺,打機電井66眼,農業專家全程技術指導,做到了旱能灌、澇能排,形成了生產保障體系。
截止2011年,全鎮入社農戶2300戶,其中殘疾人69戶,在規模經營土地7萬畝中有殘疾人入社土地2010畝。2010年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糧食畝產1126公斤,全鎮糧食總產3.1億斤,人均收入8243元。殘疾人以土地入股成為專業合作社成員後,“撫平”了身體的缺欠,同正常人一樣共同利用社會資源,共同創造社會效益,共同分享經濟成果。東昇(村)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在759戶入社農民中有13戶殘疾人,佔全村殘疾人總戶數的44.8%,入股土地390畝,2010年入社殘疾人人均收入8510元,分別高出本村和全鎮入社農民人均收入的2.5%和3.2%,生活發生了明顯變化,達到了小康收入水平。
五裡明鎮推行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經營機制,有效解決了“小地塊、大農機”的矛盾,實行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盤活了生產要素,集成高新技術,解放了勞動生產力,提高了抗御自然風險與市場
風險的能力,提昇了農業綜合產能,探索建立了糧食生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成為全省現代農業的典范。
推行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經營機制,尤其為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創造了更好的環境,他們的身心得到解脫,時間得到解放,困惑得到解決,根據身體現狀、技能特長和個人愛好等不同情況,在市場經濟舞臺上各顯神通。東昇(村)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會計張國權2010年記錄本上的數據令人眼前一亮:
——肢體殘疾人畢文海,54歲,家中6口人,入社土地45畝。本人到建築工地打工收入1.6萬元;兒子在一家企業當司機收入3.2萬元;老伴和兒媳在家養兩頭黃牛、還搞手工編織收入9000元,再加上入社收入,家庭全年總收入7.8萬元,人均收入1.3萬元,是合作社裡有名的富裕戶。
——肢體殘疾人張福生,51歲,家中5口人,入社土地33畝。本人在當地經營餐飲服務收入3萬元;兒子在工地乾瓦工收入2萬元;老伴和兒媳在家養4頭豬收入6000元,再加上入社收入,家庭全年總收入7萬元,人均收入1.2萬元,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肢體殘疾人王曉輝,46歲,家中5口人,入社土地8畝。加入合作社後,舉家搬入哈市居住,從事二手車市場經營,年收入5萬多元,再加上入社收入,家庭全年總收入5.4萬元,人均收入1.08萬元,過上了大城市的生活。
還有1名智力殘疾人和2名肢體殘疾較重的殘疾人,在本村合作社打工,乾些力所能及的活,一年乾50天左右,平均日工資70-90元不等,再加上入社收入,每個家庭全年總收入2萬多元,人均收入7000元左右,仍然超過入社前自己經營土地時的經濟收入。
五裡明鎮殘疾人參與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成功實踐,對如何實現農村殘疾人自強自立,體現人生價值,過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具有可供借鑒意義。通過深入調查我們深受啟示:
啟示之一:合作經營是載體。五裡明鎮在保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變的基礎上,成功探索推行了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經營摸式,為殘疾人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和施展的平臺,也為扶殘助殘創新了思路,拓展了空間,提供了成功經驗。
啟示之二:轉變觀念是前提。觀念一變天地寬。五裡明鎮的殘疾人無論是加入合作社,還是打工、經商、搞養殖、做經紀人,都經歷了觀念更新、搶抓機遇、角色轉換的過程,纔實現了人生的轉折與跨越。由此可見,大膽地衝破傳統觀念束縛,主動將自己融入社會,用工業的理念搞農業,用商品意識闖市場,用項目的思維做家業,應該成為當今殘疾人的必備素質。
啟示之三:掌握技能是基礎。組建種植專業合作社,土地實行統一規模經營後,入社的殘疾人出現了人員和時間上的“兩個剩餘”,在身體狀況差不多的情況下,有一定文化程度、又能掌握生產技能或有一門手藝的,在勞務市場上就受歡迎,就大有用武之地,就有可觀的經濟收益。否則,只能出賣勞力打工,以較多時間,較低的效率,獲取較少的收入。
啟示之四:能乾會算是關鍵。勞而苦乾是廣大農民的傳統美德。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大背景下打拼,只靠勞而苦乾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腦筋、會算經濟賬,還應善經營、會管理,纔能少走彎路,少受損失,駕馭局面,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