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12月17日訊 梅裡斯達斡爾族區的民族文化資源具有較高內涵和魅力。然而,青年人中會說民族語言的越來越少,著民族服飾者也越來越少,而民族歌舞、傳統民間體育項目和民族語言瀕臨失傳,甚至消失的危險。梅區區委區政府高瞻遠矚,從2006年起,將優秀的民族文化作為素質教育內容,把民族歌舞、民間體育、傳統手工藝和民間兒童游戲等融入教學活動中,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在全區中小學校園內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了解民風民俗 弘揚民族精神
文化的力量在於血脈的延續。傳承人相繼逝去,傳承方式也在日漸消亡,假如無法保留活的形態,即使存留再多的資料和圖片,也只能是風乾於紙頁上的“文化空殼”。基於這樣的認識,從娃娃抓起的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就顯得任務艱巨而意義深遠。
梅裡斯達斡爾族中學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將達斡爾族手工藝術和民間兒童游戲相結合,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哈拉達小學吳朝霞老師的“哈尼卡”美術課,讓同學們陶醉其中。“哈尼卡”是很久以前達族小朋友過家家用的小紙人,描著眉眼,畫著服裝,隨玩隨剪,隨剪隨畫,老師在課堂上把同學們組成幾個家庭,每個家庭都精心打扮著自己的小紙人,憧憬著美好的生活景象,其樂融融。
一個古老的游戲,和著時代的節拍,被師生們演繹得惟妙惟肖,充滿了濃郁的民族色彩。為了擴大這節課的輻射面,梅區教師進修學院不僅將這節課推薦到市教育系統,還把這節課的實錄和評析推薦到國家級雜志發表,受到了廣泛的好評。
體驗節慶文化 培育民族感情
民族文化保護的核心是樹立文化主人意識。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就是通過對本民族文化知識的學習,逐步培養孩子的文化主人意識。
梅區各個學校借節慶文化,組織學生廣泛收集資料,了解傳統節日所承載的文化理念,學校師生積極參與民族傳統節日,並推出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達斡爾族傳統的“庫木勒節”、“抹黑節”等,廣大師生與全區的達斡爾族同胞共同歡慶節日。每年全區各中小學的師生都會積極參與的文藝、體育節目表演,如哈庫麥勒、紮恩達勒演唱、頸力、陶力棒、摔馬跤、曲棍球表演。同學們在接受傳統節慶文化熏陶的同時,也沐浴著現代節日文化的陽光雨露,使民族文化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培育了廣大中小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傳承民族語言營造良好氛圍
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臥牛吐中心小學教師何玉梅的達語教學聲情並茂,不僅深受達族孩子的喜愛,更吸引了許多漢族孩子。何老師告訴記者:“自從上達語課後,達族孩子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他們回家後主動找爺爺、奶奶學習達族語言,漢族孩子也主動與同學們交流學習心得,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如今,梅區的中小學均開設了達語課堂,各項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也開展得紅紅火火。而這一切,都依賴於全民族的文化自覺,包括區委區政府文化政策的導引和管理、媒體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傳承人傳承文化的自信和堅守,更包括廣大民眾積極投身到民族文化的保護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