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日下午,啟迪學校的學生們都在自己的分擔區進行大掃除,從教室門上的玻璃窗口可以看到壁報上叫做“我快樂”的小欄目。東北網記者 陳靜 攝

為了配合教學和治療,學校鼓勵、幫助學生們參加各項體育訓練。很多有天賦的孩子,取得了世界級的成績,贏得了社會的尊重。老師們珍藏著學生們的每個進步點滴。東北網記者 陳靜 攝
東北網12月22日訊(記者 陳靜 李倩)哈爾濱市啟迪學校是一所專門為智障和自閉癥少年兒童提供9年義務教育公立學校。被稱為“星星的孩子”的自閉癥患兒,在這裡學習說話、分享與溝通,他們中的很多人已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更有一些在自己喜愛和擅長的方面獲得了社會的認可。
相互尊重裡 慢慢學會走向社會
22日是冬至,記者在這一天的下午,來到了位於香坊區紅旗大街20號的啟迪學校。學生們正在進行每周一次的例行大掃除,三樓的走廊上,一個12、3歲的男孩揮動著拖把,虎虎生風的將地板擦得晶晶亮。
啟迪學校的校長楊曉華告訴記者,她和這個擦地的男孩有一個約定,每周大掃除的時候要一起打掃,因為三樓的廁所是她的“分擔區”。此時,男孩看到了楊曉華,快步上前問“校長,你不和我一起打掃了嗎”,楊曉華笑瞇瞇地說“校長來客人了,你先自己去”。男孩略微停頓,有禮貌的說“好吧,我一會再來”。
關於這個男孩,楊曉華說他屬於智力殘疾。入學以來,不但學會了很多知識,還懂得幫老師、媽媽掃除。雖然有些時候,他也會因為拖布擰得不夠乾而把地板拖得水淋淋,自己還得偷偷拿著乾抹布再擦一遍,但這卻代表了孩子的進步。如果自己偷偷返工擦地被孩子們看見了,她總是得臨時找些例如“暖氣漏水了、不知道誰把水弄灑了”這樣的借口,“我得保護他們,在相互的尊重裡,讓他們慢慢學會走向社會”,楊曉華說。

漂亮的女老師,帶著孩子們放學。校長楊曉華幾乎可以說出每個孩子的特點。東北網記者 陳靜 攝

拿著學生獲得的世界特奧會花樣滑冰獎牌,老師樂得合不攏嘴。東北網記者 陳靜 攝
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驕傲
下午3點多鍾的時候,學校的掃除結束了,4樓的孩子們在幾位年輕漂亮的老師帶領下排隊放學。楊曉華先是指著其中一個有些胖的男孩說“你看,他能踩水立著走,游泳教練說這很罕見呢”,隨後楊曉華又指著一個個子高高的男孩說“他啊,念完了9年也不願意畢業,磨著我要再呆在學校呢”。這時,一個高挑白皙的女孩走了過來,楊曉華驕傲的拉著她向記者介紹,“這孩子花樣滑冰可好了,得好多獎”。
記者注意到,每個從楊曉華身邊經過的孩子,都帶著一臉純淨的笑容,他們除了說“校長明天見”外,也會和記者打個招呼。那些零污染的笑容,讓人心頭一震。
獎牌、獎杯擺滿窗臺。東北網記者 陳靜 攝
校長也有“星星的孩子”
啟迪學校是一所帶給智殘兒童溫暖與能力增長的學校,它的另一個特色就是自閉癥的康復與訓練。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智障和自閉癥少兒家長最擔心的就是社會歧視與不認同。然而,啟迪學校卻是一個能讓他們完全信任的地方,因為他們知道這所學校的校長楊曉華就有一個患有自閉癥的女兒,在楊曉華的帶領下,這所學校的每個教師對於特教事業的感情都是源於內心的,她們對特教的理解就是需要傾注特別多愛的教育。
關於患有自閉癥的女兒,楊曉華是帶著淚講述的。1999年,女兒一歲多的時候,憑著從事特教工作的敏感,楊曉華發現了女兒患有自閉癥。從此,她的人生發生了重大的轉折。每天帶著女兒輾轉於康復訓練班之間。
很快,楊曉華發現了社會興辦的自閉癥康復班存在很多弊端,如師資弱、資金少、壽命短等等。在很多有相同感受的患兒家長的鼓勵下,從2000年開始,啟迪學校開始嘗試吸收自閉癥患兒生源。
自閉癥康復訓練 每個進步都像新生
從插班授課到一對一,從毫無經驗到派教師到上海、廣州專門學習,楊曉華和她的同事們風雨同舟。2004年自閉癥康復訓練中心正式成立,而這應該是我國第一個公立的自閉癥康復中心。看著曾經將自己的內心封閉得風雨不透的孩子們,漸漸懂得了交流與關懷,楊曉華和同事們的歡欣是一般作教師的人無法體會的,“從能說單音節的,到雙音節的,再到短句,太艱難了,每個進步都像新生”,楊曉華說。
包括楊曉華在內,啟迪的很多老師,都有被自己的學生咬、碰碎眼鏡等等的經歷。不論是被咬穿了耳朵、掉了口肉還是劃破面龐,老師們說起來的時候都覺得那是“幸福的記號”。
眼下,老師們最想教給孩子們的就是畢業後養活自己的本領,烘焙點心、打字復印、名片制作都是不錯的選擇。楊曉華和她的同事們正計劃著為孩子們開辦職高教育部分,四處奔走著爭取著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