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6日訊(記者 孫曉銳)豐年倉溢糧滿囤,龍江大地谷飄香。今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達到創紀錄的1114.1億斤,比上年增加111.5億斤,增量佔全國糧食增量的22.6%,超過河南省躍居全國第一位,成為全國唯一的糧食總產和商品量雙第一的省份,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新的貢獻。成績背後,龍江千億斤糧食產能水利化工程功不可沒。
按照省委、省政府千億斤糧食產能水利化工程戰略部署,我省近年來相繼開工建設了引嫩擴建骨乾一期工程、三江平原14個灌區、泰來引水工程、悅來等5處38個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續建19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西部旱田節水灌溉工程。建設旱澇保收田1900萬畝;新增水田面積1777萬畝。特別是三江平原灌區全部建成後,將發展水田面積1313萬畝,年增產糧食70億斤、增加效益55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千萬畝灌區。

安達市技術人員為“雙五”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配備動力實施。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安達市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腹地,屬半乾旱地區。近年來,該市立足現代農業發展的實際,將推進高效節水灌溉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重要措施。“十一五”以來,全市累計投入農田水利建設資金1.2億元,目前,全市抗旱井總數達到5300眼,節水灌溉設備達到1300臺套。農業灌溉總面積78萬畝,其中節水灌溉面積已達34.1萬畝。
通過發展節水灌溉帶動了全市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發展。今年全市糧食總產實現23.6億斤。節水灌溉區年畝均增效480元,畝增產300公斤,農民人均增收1200元左右。安達市水務局農田股股長宋愛民如是說。
結合現代大農業示范區建設要求,未來三年,安達市將積極實施“500裡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帶、5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的“雙五”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其中大型時針式噴灌25萬畝,卷盤式噴灌16萬畝,涂塑軟管移動式噴灌2萬畝,地埋膜下滴灌7萬畝。

現代化灌溉設備為糧食增長助力。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省水利廳副廳長胥信平介紹說,結合黑龍江的氣候特點和水資源分布情況,全省水利系統積極開展高效節水工程建設,創造出了以大慶為代表的玉米膜下滴灌模式和以慶安為代表的水田控制灌溉模式,這些節水又增產的灌溉模式深受廣大農民喜愛,全省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因而得到快速提昇。截至目前,全省旱田節水灌溉面積達到2205萬畝,水田控制灌溉面積達到168萬畝,農田抗旱保收節水能力明顯增強,為支橕糧食產能穩步提高,為全省糧食總產實現“八連增”做出了積極貢獻。
數九隆冬,在我省引嫩擴建骨乾一期工程施工現場,建設者們為按時完成工程建設目標,克服惡劣的施工條件和環境,堅持奮戰在建設一線。
據了解,引嫩擴建骨乾一期工程是多目標開發的引、蓄、提相結合的綜合利用的大型引水輸水工程,具有城市供水、農業灌溉、改善生態環境等綜合效益。建設內容包括新建北引有壩渠首、東城水庫和友誼乾渠26.7公裡,擴建北引總乾渠203.2公裡、中引總乾渠48.8公裡、紅旗乾渠39.4公裡、東湖水庫、灌區骨乾區配套渠系。工程規劃總投資約90億元。

引嫩擴建骨乾一期工施工現場。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引嫩擴建骨乾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陳權告訴記者,工程建成後,總供水量將增加16.7億立方米,農業供水量增加9.4億立方米。灌溉面積由原來的75萬畝增加到452萬畝,將大幅改善松嫩低平原區的農業生態環境。
“十二五”時期,我省規劃水利投資1500億元,重點實施農田水利、農村飲水安全、水資源開發利用、大江大河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閘)除險加固、水土保持、河湖生態修復等“十大工程”。
其中,大興農田水利,加快勤得利等三江平原地區14處大中型灌區、東部水稻產主區、尼爾基引嫩擴建骨乾一期工程、西部地區以大型噴灌和膜下滴灌為主的旱田高效節水灌溉工程、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大中型澇區工程、19處大型和172處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19處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設,抓緊、抓實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工程建設,確保水田面積穩定在5000萬畝,使旱能澆、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田,旱澇保收田面積達到5000萬畝。
到2020年我省基本建成基礎牢固、旱澇兼籌、節水增效的適應乾旱常態化趨勢的糧食安全水利保障體系。屆時,“靠天吃飯”這一延續千年的傳統耕作方式將在黑龍江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