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土地上的『第二個飛躍』
2011-12-27 06:49:25 來源:光明網  作者:李慧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27日訊 盡管已是隆冬時節,遼闊的松嫩平原依然透著濃郁的收獲氣息:曾經稻菽飄香的田野已被積雪覆蓋,深松後的田壟正在為來年積蓄新的養分;機庫中的大馬力拖拉機威武雄壯,傲視遠方;噴灌工程建設現場,施工機械正在迎風轟鳴……

  一望無垠的黑土地上,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近年來,黑龍江糧食生產實現跨越式發展,連續八年奪得大豐收,昔日的“北大荒”上正在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新飛躍,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北大倉”。

  從“小四輪”到“大馬力”:重農抓糧夯實農業投入基礎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黑龍江發展農業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耕地面積和人均佔有量全國第一,糧食商品量和調出數量全國第一,綠色食品認證數量和生產總量全國第一……然而,在這些桂冠背後,黑龍江也曾面臨傳統農業的矛盾和制約。

  在黑龍江,使用“小四輪”整地曾代表了傳統農業的水平,一家一戶的“小地塊”捆住了“大農機”的手腳。面對嚴峻的現實,黑龍江人意識到,重農抓糧,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成為實現農業二次飛躍的必然選擇。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就提出我國農業“兩個飛躍”的戰略思想:“第一個飛躍”是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第二個飛躍”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如今,“第二個飛躍”正在黑土地上變為現實。

  “要發展農業,首先要重視農業。”黑龍江省委書記吉炳軒說,“糧食的豐收離不開黨和國家對農業的好政策。近年來,我們全面落實惠農政策,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高漲。”

  2008年以來,黑龍江集中財力在松嫩、三江兩大平原打造了8大高標准農田示范區,在土地劃片、打井噴灌等多方面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投入。

  今年以來,黑龍江省進一步加大支農力度,省級共安排“三農”發展資金70.5億元,比上年增加14.3億元。全省僅春耕生產共投入540億元。3月初,全省提前下撥122.74億元的“四補貼”資金,落實各項惠農政策,給農民吃上“定心丸”。

  從靠天吃飯到高產高效:弱質農業打破積貧積弱怪圈

  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產業,但又是“弱質產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生產條件落後,長期以來靠天吃飯。“下雨水汪汪,雨過亮光光,晴天一曬硬邦邦,一刮風就倒秧”,說起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五裡明鎮先鋒玉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鳳玉這樣形容。

  而如今,當記者站在五裡明萬畝玉米高產示范區,望著渠田成方林成網的示范區,不禁對農業發展的變遷感慨萬千。建設“旱能灌、澇能排”的標准化農田,離不開現代化水利工程和現代化農機設備。

  黑龍江省委書記吉炳軒表示,當前全省農業經濟發展的思路已經十分清晰,就是堅定不移地走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道路,積極推進水利化、機械化、科技化、合作化、產業化、市場化、城鎮化、生態化建設。

  在安達市昇平鎮擁護村,“揮舞著長臂”的大型噴灌機也令記者驚嘆不已。“這種"圓心自走式"大型噴灌機半徑可達300米,轉個圈就可為600畝地全程噴灌,節水達70%以上。”安達市水務局局長安玉彬介紹說。

  2008年以來,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加快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大力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鞏固提昇工程,針對旱澇災害多發的實際,突出抓好農田水利化、農機化、科技化。2011年,黑龍江在原有440個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又新建了118個投資超千萬元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總數達558個,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靠天吃飯到高產高效,在黑龍江,“弱質農業”正在由弱轉強。

  從一家一戶到合作生產:規模經營釋放土地發展潛力

  在黑龍江,近年來異軍突起的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和產業化組織,承擔起規模經營的歷史使命。

  作為農機合作社中的一員,嫩江縣依拉哈鎮黎明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樹民感觸頗深:“雖然成立時間只有一年,但合作社已擁有種植、植保、收獲等大型農機29臺,今年合作社總收入達到300多萬元。由於大農機作業效率高、效果好,已經得到周邊村民的普遍認可。”

  合作社的發展在黑龍江為何如此迅速?王樹民說,合作社首先是解決了大地塊與小機械的矛盾,其次是解決了結構調整難的問題,最後是實現了分工分業,讓少部分人種大部分地。今年,僅通過平整低窪土地就搶回土地165畝。

  在黑龍江,合作社已經引領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悄然重構。據了解,合作社普遍實行“六統一”經營,即: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技術標准、統一品種、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有的合作社還實行了統一銷售和核算。合作社使土地流轉加快的同時,生產組織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轉變。

  徐鳳玉說:“村裡2008年前沒有合作社,當地玉米畝產也就一千三四百斤。2009年建立農機合作社,用大機械耕作,當年玉米畝產就達到2000斤。現在合作社已吸納社員897戶、2.5萬畝土地。除了合作社給的每畝350元的保底收入,農民既可在家給合作社種地掙"工資",也可以出去打工掙錢。”

  從單乾走向合作、從分散走向集約,黑土地正在釋放出巨大的生產潛力。

責任編輯:高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