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29日訊 有人說,學校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符號,也有人說,學校是最好的文化傳承基地。
近年來,我省高校建設了許多圖書館、藝術館、陳列館、學術報告廳、體育館、運動場等。省委高校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張永洲說:『高校文化設施齊全,活動場所廣泛,研究力量雄厚,是引領文化建設的主陣地。』如今,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航天館、博物館,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哈軍工文化園』等高校展館和基地已經成為文化宣傳和活動的重要場所,擎起了文化傳承的一面旗幟。
博物館
開啟文化傳承的一扇窗
古色古香的窗,鑲嵌在百年老樓裡。走進哈爾濱工業大學博物館,講解員姚舜帶著你走過一層校史展廳的每一個角落,細致入微的講解讓人體會頗深。
這座在1920年建校時老校捨基礎上建立的博物館,見證了哈工大90年的風雨歷程。對於哈工大學子來說,這所於2010年開放的博物館,既年輕又古老,是他們的精神家園。
撫摸著擁有百年歷史的鏤空雕花鐵藝樓梯扶手護欄,步行至二層,四大專題展廳——知名校友展廳、光榮革命傳統展廳、科技成果展廳、臨時展廳。這些展覽沈淀著一所大學的文化底蘊。姚舜向記者介紹,博物館中有近5000件珍貴史料和藏品,以哈工大90年的發展史為主線。在光榮革命傳統展廳中,記錄在20世紀20年代反帝斗爭中,哈工大學生是哈爾濱學生運動的組織者之一;成立的『群進社』是哈爾濱最早的學生進步團體。在反日斗爭中,哈工大進步學生創作反滿抗日歌曲、編印進步刊物、到珠河游擊區與抗聯英雄趙尚志一起戰斗。
是濃縮的校史,更是潛移默化的課堂。自去年5月18日開館至今,每天要接待250到300人,已接待了3萬人次。博物館成為中外來賓、校友和師生了解哈工大歷史的教育基地,打開了一扇文化傳承的窗。
航天館
孕育『航天魂』的全民科普基地
佔地2000餘平方米的航天館,最初成立的目的非常簡單。『學院只是想把它作為我們的教學科研基地,通過親眼目睹豐富的航天器實物和模型,讓學生對航天知識有更直觀的認識。』哈工大航天學院黨委書記王軍如是說。沒想到的是,2007年航天館遷入新館後,成了全民的『科普基地』,每年有2到3萬人次的接待量。百餘個參觀團隊,萬餘名參觀者,年齡最小的參觀者還不到5歲。
2010年7月,以航天館為主體的『哈工大航天園』順利通過了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的評估。同年12月,航天館被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今,它已是名聲在外的『航天魂』品牌教育基地。航天館的室內展區分為航天器、發動機、導彈、火箭、中國航天和世界航天發展歷程、宇宙知識、哈工大與中國航天等部分,一共90餘件航天展品。李垚老師告訴記者,哈工大航天館是展品種類最全的高校展館。他們在講解時會特別突出『哈工大小衛星』和『試驗衛星三號』,因為這是哈工大自主研發的結晶。
大學裡的『故宮』
特色文化育人的搖籃
來自北京的郭曉凡初逛哈爾濱工程大學校園時,覺得『她特像大學裡的「故宮」,不只是建築物的美感,更是大氣疏朗,一步一景的感覺,所到之處,都有故事。』飛檐碧瓦、中西合璧的教學樓,散發著哈軍工建築大氣磅礡的精神氣質和與眾不同的獨特魅力。這是一座看一眼就會被吸引、充滿勃勃生機與陽剛之氣的校園。
經過長期積淀和建設,哈爾濱工程大學將已有文化資源和擬建文化設施整合建設『哈軍工文化園』。哈軍工時期的教學大樓以及掛有國家黨、政、軍領導視察地和共和國第一誕生地標志牌的歷史景觀區;『受命』群雕、陳賡院長銅像、鄧世昌銅像、鄭和銅像、鄭成功銅像、徐壽銅像、濟海灣等反映哈軍工歷史與海防特色的文化景觀區;中國『十大名船』展與船舶博物館、船海特色實驗室、校園路名等體現船海特色與標識部分的船海特色區;籌建中的哈軍工紀念館,初步形成了『三區一館』格局。
2007年12月,哈軍工文化園被批准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7月,成為首批22個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之一;2009年以來,被哈爾濱市列為每年『牽手逛新城』大型參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加強省內青少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和軍工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校長劉志剛說:『漫步校園,你聽到最多、體會最深的有兩個詞:忠誠和「三海一核」。它們是這所大學文化中兩個最具特征的表述,反映了學校的歷史傳統、文化品位、特征風貌,更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方向和辦學宗旨,是工程大學師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
哈工程在傳承中創新文化,在實踐中培育文化,在人纔培養中打造文化品牌,在育人環境建設中傳播文化。藍色的情感、藍色的韻味,藍色的牽掛,校園文化為這所學校描摹了一層蔚藍。清晨,50多年來一直回蕩在校園上空的軍號聲喚醒學子開始充實的新一天。路過鐫刻著『大學至真,大工至善』的校訓牆,走在這些承載了朴素的愛國情感與報國忠誠的大樓間,學生們說這讓人不自覺地把步子邁得更加踏實,更加自信地投入到充滿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