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9日訊 (衣曉峰 馮宇曦 記者 王蕊 吳萌) 中藥茯苓的提取物茯苓酸,具有明顯抑制急性排斥反應的藥理學作用。由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劉宏宇教授領銜完成的課題《茯苓酸誘導鼠心髒移植後免疫耐受及其機理研究》,提出茯苓酸能有效降低實驗動物心髒移植後急性期排斥反應強度,顯著延長移植心髒的生存時間,減輕病理損害,因而茯苓酸有望成為一種極有前途的抗排異藥物。此項成果近日獲得了2011年度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醫將茯苓歸為滲水利濕藥物,認為其有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寧心安神的功效,對由免疫因素引起的流產、不孕癥及妊娠高血壓綜合癥有著良好療效。鑒於妊娠系統與同種異體器官移植二者間存有一定相似性,因此,人們推測茯苓中可能存在免疫抑制或誘導耐受作用的藥物成分。而眾所周知,在心、肝、肺、腸等的器官移植後,影響器官存活最大的障礙就是發生排斥反應,最終導致移植物的功能減退甚至消失,使移植失敗。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黑龍江省教育廳科技資金支持下,劉宏宇教授等人首先建立了大鼠同種異體異位心髒移植模型,每天采用兩種濃度的茯苓酸橄欖油混合物,對實驗動物分成4個劑量組灌胃治療,並設對照組進行觀察比較。研究結果表明,茯苓酸可有效抑制器官移植後急性期排斥反應,確保移植的心髒不受“乾擾”和“排擠”。同時能保護外周血淋巴細胞,減少其凋亡百分比,並能相對穩定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CD8 + 數量百分比。
據介紹,茯苓酸是存在於茯苓、靈芝等中藥材中的一種三?類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腫瘤細胞生成等多種生物活性。但茯苓酸對免疫細胞有何生理作用,能否乾預器官移植後急性期排斥反應等,此前一直未見文獻報道。劉宏宇教授課題組經深入探索,首次給出明確答案:茯苓酸可從多個環節抑制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應,這為人們進一步研究開發茯苓,以及充分發掘我國中醫藥寶庫並從中篩選出高效低毒的新型中藥免疫制劑,奠定了良好的實驗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