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31日訊 這個冬季潘會濱異常忙碌。記者對他的采訪,是在他從發改委去財政廳辦事的路上進行的。潘會濱的手裡掐著一厚沓材料,他拿出其中一沓遞給記者說,『你看,這是我們上個月的請車表,這個月的更多。』記者大致數了一下,請車總數多達2715個,請車目的地涉及上海、北京、濟南、廣東、成都等國內幾乎所有的鐵路局,運輸品種則是我省剛剛獲得大豐收的玉米、大米、大豆。
潘會濱是今年4月份正式登記注冊的哈爾濱谷物交易所的老總。
電子商務異軍突起『老客』不再獨攬天下
如今在我省,『潘會濱』式的忙碌隨處可見;而龍江各地,正有越來越多的『潘會濱』在糧食生產告一段落之後閃亮登場,演繹糧食延伸經濟的精彩。
中國大米網的董事長盧新憲就是其中一個。他自豪地告訴記者,省內百分之六七十的大米加工企業、4000多個國內糧食經銷商都是他的會員,這幾年網上成交貿易額年年翻倍。
大糧倉蘊含的巨大商機使黑土地正成為嶄新的創業沃土。據粗略統計,目前我省從事糧食貿易信息服務的網站已不下10家。糧食購銷市場傳統的『老客』已然變臉,依托現代科技和現代物流的電子商務異軍突起。
潘會濱的交易所業務,比糧食網站更為廣泛而深入,不僅提供市場信息,更直接為糧農和省內外糧食購銷及加工企業提供了一個糧食即期、短、中、遠期現貨交易和質價差異化現貨交易場所,同時還附有交收、清算、倉儲、物流、融資、信息等多項服務功能。潘會濱說,『在我們這兒,買賣雙方可以不見面就完成交易,而且,請車、運輸、裝卸這些讓人頭疼的事兒,我們都可以代辦。』
潘會濱的『野心』很大——他告訴記者,他們的目標是通過建立一個連接全國、輻射東北亞的專業化、現代化、國際化的稻米交易大平臺,以其發現價格、引導生產、優化資源配置、規避市場風險的杠杆效應,建立科學合理的『哈爾濱價格』形成機制,確立在全國稻米產業話語權和定價權的引領地位,讓『大糧倉』不再受制於人,讓種糧農民年年都有好『收成』。
沒有流通就沒有效益——一直以國家政策糧拍賣為己任的哈爾濱國家糧食交易中心,也意識到現代糧食貿易的巨大商機和重大使命。中心副主任楊玉珠告訴記者,『我們已向有關部門申請建設黑龍江糧食交易所,將采用『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的商業模式,開展糧食現貨網上交易。』
綠色食品借勢登高『大龍頭』青睞『龍江綠』
這個冬季,身為我省綠色食品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主任的朱佳寧也異常地忙。進入10月份以來,他和他的團隊先後組織企業在成都、廣州參加了兩個大型國家級綠色食品展銷會,還在哈爾濱主辦了黑龍江綠色食品展銷周,從國家級展會到地方性展會,從省外到省內,我省企業參展熱情一次比一次高,參展數量和產品一次比一次多。見到記者,朱佳寧由衷地說,『糧食大豐產,直接帶動了綠色食品大豐收。』
12月23日,記者在第二屆黑龍江綠色食品展銷周上,親身體驗了朱佳寧的忙碌與喜悅。由於企業參會參展積極性高漲,本屆綠展周展位數量和展覽總面積分別比上屆增加70%和100%,共設展位1000個,展覽總面積20000平方米;參展企業多達1200多家,參展產品包括糧、油、乳、肉、蛋和山特產品等10大類、2300多個產品,無論是展位數量、參展企業數量還是參展產品數量,都是近年來我省乃至我國規模最大的一次專業展會。
糧食『八連增』,總產量和商品量躍居全國雙第一,不僅為擴大綠色食品生產規模奠定了基礎,為綠色食品加工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供了充足原料,還切實調動了企業、農民和地方政府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積極性。2011年,全省綠色(有機)食品加工總量910萬噸,比上年增長13.75%,是有史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2011年,全省綠色食品總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預計可達到1010億元,同比增長34.6%。2011年,全省綠色食品省外銷售額突破300億元,同比增長近20%。這些成就均為近來年之最。
令人自豪的是,綠色食品產業規模的擴大和加工效益的提高,還提昇了我省綠色食品產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直接促進了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等諸多市場要素的聚集,吸引更多客商和大型食品企業投身『龍江綠』的產業發展中來,帶動了產業開發的大提速。目前,我省綠色(有機)食品銷售網點已發展到近1500家,產品銷遍全國,並遠銷歐、美、日、東南亞等40個國家和地區,一個覆蓋全國和部分國家的綠色食品市場銷售體系基本形成。今年以來,先後有哈爾濱大眾肉聯、黑龍江富華集團、佳木斯市吉慶豆業等3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和7戶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加盟,進入到綠色食品產業開發領域,使全省銷售額超億元的綠色食品生產企業數量飆昇至65個。
新型農民展露頭角聚沙成塔走向合作
今年冬閑丁金輝一天也沒閑著。12月21日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接受中央媒體采訪團的采訪。記者問他都在忙啥?丁金輝說,『事兒多了,要跟農機手一起研究改造農機,明年我們想種大壟雙行玉米,整地機和播種機都得改造;還得挨家挨戶找農民簽合同,動員他們加入合作社,好擴大我們的經營規模。』
丁金輝是肇東市五裡明鎮農民,玉米農機作業合作社理事長。
如今在龍江大地沒有農閑的農民越來越多。像承包了500畝玉米的農民邵福昌,今秋收獲的玉米還沒賣出,當年的收入還沒入賬,就開始為明年的生產做准備了。他告訴記者,不管是村裡、鎮裡還是縣裡,只要有玉米或是農機的培訓班,他知道信兒准去。『還是知道的多,種地心裡纔有譜。』不過和農閑時的忙碌相比,如今的農民種地時輕快多了。邵福昌說,『俺加入的合作社,實行「六統一」管理,種子肥料等農用物資合作社統一給買,防病滅蟲有專家指導,作業標准有專家把關,咱只管到啥時把啥活給乾好乾細就行,一點兒不操心。』
哈爾濱國家糧食交易中心信息部部長崔永萍對農民的變化感觸頗深。因為經常在電臺的『鄉村信息大市場』欄目做嘉賓,幾乎每周都要和農民在節目中交流半個小時。她告訴記者,『過去農民經常是抄起電話就問「我家的糧賣不賣呀?以後是漲還是跌?」問題簡單而直接。而現在做節目壓力變大了,農民的知識面和信息量都有很大提昇,他們提的問題越來越有深度和廣度,諮詢價格信息,甚至會問到國際市場供求變化以及期貨價格等等。』
在龍江大地,伴隨糧食總產快速增長的,還有農民綜合素質的快速提昇。這種提昇,不僅體現在科技水平、致富能力上,更體現在思想觀念的變化上。這一點,正在我省各地如火如荼發展的合作經濟就是明證之一。
據統計,2011年我省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236個,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已達到18583個,位居全國第7位;入社農民會員20.63萬人,帶動農戶近100萬戶。從各自為戰到聚沙成塔,表面的分合背後,是農民面對市場經濟從無所適從到運籌帷幄的根本轉變;一轉一變之中,困擾我省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等諸多難題迎刃而解。據粗略統計,2011年糧食生產中,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連片規模經營,平均糧食產量至少提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