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省社會科學院『走轉改』助推新智庫建設
2012-01-02 17:59:43 來源:東北網  作者:印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2日訊 題:讓理論之樹長青——省社會科學院“走轉改”助推新智庫建設

  於要文 記者印蕾

  近年來,省社會科學院緊緊圍繞服務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努力打造省委、省政府“用得上、信得過、靠得住、忘不了”的思想庫、智囊團,專家學者走出書齋、深入基層,轉變作風、改進文風,用豐富的社會實踐認識世界、傳承文明;以豐碩的科研成果創新理論、諮政育人,服務科學決策,踐行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豐富內涵,推動了事業的加快發展,贏得了省委、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認可好評。

  圍繞中心主動“走轉改”

  今年8月下旬,省委書記吉炳軒作出了“總結龍江大地上的城鎮化經驗,從實踐中發現真理,展示黑龍江的城鎮化道路”的重要指示。帶著領導的期望和重托,9、10月間,省社會科學院專家組日夜兼程,行程近兩萬裡,深入到30多個林業局、農場和旅游名鎮開展高強度、大力度的“龍江大地城鎮化建設”系列大調研。期間,調研組“五加二”集體攻關、“白加黑”集中打造,僅用8個晝夜,就推出了首篇調研報告“讓林區人民俱歡顏——黑龍江森工林區城鎮化建設調研報告”,高視點、全景式地對森工系統城鎮化建設的主要做法、重大舉措、突出成就和創新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

  近年來省社科院主動請纓,共完成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圈批課題50餘項。深入“八大經濟區”調研,提出了“加快我省大項目建設的建議”;深入林區調研,為加快“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橕;逐一走訪口岸城市,推出了“實施沿邊開放戰略研究報告”,為省委、省政府確定建立“東北亞經濟貿易開發區”提供了參考。

  “走轉改”已成為新智庫建設的強大驅動力,通過“走轉改”,省社科院實現了由被動諮詢型機構向主動服務型智庫的重大轉變。

  發揮智力優勢戰略“走轉改”

  發揮思想庫、智囊團的智力優勢,堅持“三高”(站位高起點、學術高水准、成果高質量),是省社科院“走轉改”的戰略支橕。

  2010年,省“十二五”規劃起草之際,省社科院適時推出了包含一個總報告和四個子報告,數十萬字的中英文研究成果——“黑龍江省級發展戰略研究”,以跳出龍江看龍江,站世界看龍江的寬廣視野,提出了我省創新完善發展戰略的框架設想,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

  近年來,省社科院專家學者還先後就改善黑龍江經濟發展環境、發揮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加快全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等問題,長期進行基層跟蹤調研。“加快‘八大經濟區’建設支橕體系研究”、“加快我省城鄉一體化建設問題研究”等一系列有關全局性、戰略性問題的研究成果,為省委、省政府謀劃科學發展提供了理論先導和智力支橕。

  在著眼於全省發展戰略的同時,省社科院逐漸形成了覆蓋全省市、縣、鄉三級調查研究網絡,專家學者常年深入基層跟蹤調研。僅2010年,就參與省及哈爾濱市等十幾個市縣區“十二五”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在基礎研究領域,圍繞支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邊疆文化大省,通過多年積累和大量基層調研、實地踏查,確立了“黑龍江省歷史文化研究工程”大項目,深入挖掘黑龍江流域文明、遼金文化、冰雪文化、哈爾濱猶太人等豐富歷史多元文化資源,重點開發闖關東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大興安嶺精神、龍江交通精神和黑龍江森工精神等寶貴精神財富。省委宣傳部肯定該項目具有開創性和建設性意義,將彌補我省歷史文化挖掘不夠深入、系統等缺憾。

  在“走轉改”過程中,省社科院實現了由單純學術機構向應用型智庫的轉變,在更高層次上助推了新智庫建設。


 

  促成果轉化實效“走轉改”

  在實際應用中體現社會科學研究價值,把成果轉化作為檢驗“走轉改”實效性的直接標准,確保成果“用得上、靠得住”是省社會科學院“走轉改”實效性的重要標志。

  2011年,在認真總結我省“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戰略實施兩年來的成功經驗,深入分析制約全省又好又快發展瓶頸問題的基礎上,省社科院推出了“解決制約我省科學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問題研究”課題成果,提出我省在破除體制性障礙、解決結構性問題上,至少應該在6個方面有大手筆、大動作和大突破。省領導對報告中的建議逐項批示,指定相關領導和部門深入研究,提出具體措施、具體意見。省發改委、財政廳等相關部門在提出具體落實意見的過程中,反饋認為該報告對深入推進“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建設具有根本性、戰略性指導意義。

  幾年來,省社科院“走轉改”調研成果轉化率高達95%以上。研究成果進入省委、省政府決策,進入省委、省政府文件,轉化為部門應用的數量之多,創歷史新高。在“走轉改”過程中,省社會科學院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也在建設新智庫的進程中擴大了影響,贏得了地位。

  建保障機制常態“走轉改”

  構建起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以獎代投的激勵機制,轉變作風的約束機制,“三個機制”保障了省社科院“走轉改”常態化。

  開門辦院,構建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2009年,省社科院促成了我省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省部合作,並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研黑龍江省基地辦公室,共同開展國情調研,為我省的發展引入了國家級智庫的支持。在省內組建了12個市地分院和3個省情調研基地,每年組織中層乾部、學科帶頭人、科研骨乾深入到基層開展一次集中調研;每年組織青年科研人員到基層進行社會實踐,增長見識。初步形成了直接服務於地方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的決策諮詢平臺和基層調研網絡。完善制度,構建以獎代投的激勵機制。出臺和修訂了《優質成果獎勵規定》等五項重要制度。以成果論英雄,從根本上打破職稱終身制。幾年來已獎勵和資助優秀科研人員、科研成果數十人(次)。樹正風氣,構建轉變作風、改進文風的約束機制。嚴格規定造假、抄襲、剽竊等不良學術現象一經發現,通報批評,取消職稱評聘和先優評選資格。為有效開展“走轉改”活動,省社科院把2011年確定為全院“作風建設年”,激勵廣大科研人員下得了基層,坐得住板凳,潛心科研,多出精品。

  社科人“走轉改”,為理論的“灰色”基調注入“長青”的活力,讓社會科學大發展、大繁榮的“春天”長駐。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