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委員於海瀛。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東北網1月10日訊(記者 孫曉銳)“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網絡環境觸手可及。高校作為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如何面對網絡,如何在網絡環境下養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成為高校教育著重考慮的問題,也必將對我國社會觀念產生深遠影響。”省政協委員、黑龍江國際商會副會長於海瀛建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充分認識網絡在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雙重作用,轉變教育觀念,發揮網絡的優勢,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方法,纔能提高工作深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於海瀛委員指出,當前許多思想政治教育者沒能靈活地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及時收集、分析、監控網絡信息,捕捉青年學生關心的焦點、熱點問題,並及時加強與大學生的思想交流,這就等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動放棄了先進的網絡教育陣地。很多高校的網站在欄目往往只考慮單向的“宣傳”和“教育”功能,在形式上卻放任自流,疏於引導,導致許多高校與學生之間產生巨大的心理鴻溝。高校普遍存在校內網絡資源“各自為網”的現象,缺乏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供有用、有效的信息服務的整體規劃和實施方案。
於海瀛委員說,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在於引導、教育、管理三者的有機結合。在引導中加強管理,在管理中加強引導。使學生既能夠利用互聯網學到知識,又能自覺抵制網上不良信息的影響,最終達到教育的目的。
於海瀛委員建議,要優化高校網絡環境,大力發展校園網絡文化,努力促進大學生保持高昂的政治覺悟,讓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革命的人生觀。建立全國聯網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體系,從而提高全國高校網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和學習特點、學習動機、思想進步的動力源泉及學生思想轉化的規律和途徑等,不斷強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意識;必須深入探索和著力構建新形勢下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機制;建立網絡法律法規制約機制,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的交流和意見反饋制度,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豐富、更具有時效性。對網上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評估,要堅持以人為本,從實際出發,把評估的重點放在是否有利於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