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理論文章
搜 索
舉全市之力提高城市軟實力
2012-01-11 09:11:50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舉全市之力提高城市軟實力

  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 劉軼梅

  市委十二屆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哈爾濱市委關於加強文化名城建設的實施意見》鮮明提出了加強文化名城建設的目標任務,全面部署了加強文化名城建設的各項工作,向全市黨員乾部群眾發出了文化名城建設的動員令。《意見》具有很強戰略性、指導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是深入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促進我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指導性文件。

  亮點一:提出加強文化名城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

  《意見》把加強文化名城建設看成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戰略任務,指出建設“文化名城”同建設“北國水城、工業大城、科技新城、商貿都城”共同確立為我市實施新戰略、建設現代大都市的奮斗目標。文化的競爭將是城市競爭的重要主題,提高城市文化競爭力成為國內外先進城市加快發展的趨勢。城市綜合競爭實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其核心也在不斷變化,不僅包括原有的自然資源,也不僅僅是人纔、技術、資金的競爭力,更主要的是涉及到城市人的素質、城市的管理、城市的人文環境等有關城市文化競爭力方面。在全市實施城市發展新戰略進程中,不僅要提高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還要提高文化軟實力,這就指明並標示著我市不僅要通過經濟發展去參與區域競爭,還要不斷提高城市文化競爭力,全力把哈爾濱市打造成為全國和東北亞地區有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文化名城。

  亮點二:大力弘揚城市優秀精神

  《意見》梳理了我市城市發展歷史進程中積淀下來的優秀城市精神。在我市全面實施新戰略,實現新跨越的關鍵時期,增強全體社會成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喚醒斗志,激發潛能,使“抗聯精神”、“共和國脊梁精神”、“抗洪精神”等不同歷史階段哈爾濱城市優秀精神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與行為准則,從而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精神動力。新形勢下“超越自我、敢於擔當”的“路橋精神、環衛精神、交警精神和公僕精神”是城市精神內涵在城市發展進程中的拓展和昇華,滲透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不僅對哈爾濱整個城市的品質具有提昇的作用,而且也是這個城市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亮點三:進一步明確城市文化定位

  《意見》把打造和突出彰顯城市的文化特色作為建設文化名城的必由之路。哈爾濱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著獨特和豐厚的文化資源。特定的地理和歷史,使這個近代形成的城市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多種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復雜而生動的人文背景,隨著城市的發展不斷被強化、深化,形成了鮮明的城市文化特色,積淀成豐富的文化資源。一個城市的文化定位,特別是作為一種需要傳播並為世人所認同的形象理念,應該是對該城市獨具的文化魅力、文化意蘊、文化風情、文化歷史的彰顯。全會提出的具有哈爾濱特色、哈爾濱風格、哈爾濱氣派的城市文化,既有傳承歷史的“歐陸風情文化、音樂文化、紅色文化、金源文化和民俗文化”,也有極具地域特色的“冰雪文化、松花江濕地文化”,更有時代氣息和引領發展的“‘感知城市’文化”。

  亮點四:量化文化名城建設目標

  《意見》在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兩大方面,用量化指標明確了文化名城建設目標。緊緊圍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文化權益保障問題,尊重人民群眾在文化改革發展中的主體作用,提出實施意見。城市管理量化標准:到2015年,30%以上縣(市)達到國家園林城市標准、實現城市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污水處理率85%以上;文明創建活動量化標准:力爭2014年跨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量化標准:到2015年,擁有2000平方米以上文化中心的社區,力求達到全市社區總數的50%,“十三五”末達到100%等等。真實的數據勾勒出文明創建活動取得成效,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管理水平顯著提高,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具規模。

  亮點五: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型產業

  《意見》提出到2015年末,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400億元,佔全市GDP比重達到6%。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上的欠發達地區,可以通過產業政策的調整,越來越與先進地區處於同樣的起點之上。發展文化產業可以彌補哈爾濱市產業結構缺陷與地緣劣勢,把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發揮文化產業在優化產業結構中的巨大催化作用,有效發揮我市的“後發優勢”,加速產業結構昇級和調整,使城市整體的經濟結構得以昇級,支橕哈爾濱市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