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1日訊 民進省委《關於嘗試運用地理標志保護哈爾濱紅腸品牌的建議》提案中稱,我省有大大小小40多家紅腸生產企業,日銷量100噸左右,但目前仍有部分商家濫用『哈爾濱紅腸』這一地理標志名稱誤導消費,尤其是誤導外地消費者,損害龍江特色產品聲譽,呼吁有關部門加強管理,規范市場保護好哈市這一特色產品。
委員提案:哈爾濱紅腸遭遇品牌危機
『標准之爭就是利益之爭。往往標准低一點,就有大量企業被放進去,而標准一高,一些生產能力落後的企業就會被淘汰出局。而我們的某些標准恰恰是遷就了一些落後企業,質量不高。如哈爾濱紅腸遭遇品牌危機……』民進省委提案中說,『紅腸』是哈爾濱的獨特美味,已成為黑龍江特產、哈爾濱特產的標志。可是由於當今制假造假技術花樣不斷翻新,食品安全監管乏力,讓不法分子鑽了空子。哈爾濱紅腸也難逃被濫用。
民進省委建議,通過文化遺產、地理標志、區域性產品這一方式來保護哈爾濱這一名片產品。從地理標志入手,規范企業生產行為。這一規范行為需要政府職能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共同完成。據了解,早在2002年有關部門做過這方面的努力,但由於工藝難統一等問題沒能實現。吉林省的延邊辣白菜也是存在類似問題,申請地裡標志保護歷時近3年,最終受到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的保護監督,有效防止了假冒偽劣侵擾。哈爾濱紅腸也可以通過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標准,全面提昇哈爾濱特色食品工業附加值和知名度,形成統一品牌。
記者調查:『哈爾濱紅腸』濫用嚴重
記者走訪調查發現,哈市各大商場、超市以及哈爾濱火車站附近都有銷售紅腸網點,尤其是火車站及周邊地區情況比較復雜。據不完全統計,經銷肉灌制品的大小商家不少於百餘家,均有宣傳『哈爾濱紅腸』、『哈爾濱紅腸專賣』、『正宗哈爾濱紅腸』等文字或櫥窗宣傳。有些商家還不明示具體是哪個廠家的產品,不便於消費者選擇購貨,擾亂了肉灌制品市場經濟秩序。近年來雖經工商等部門多次整治,依然存在傍、濫用『哈爾濱紅腸』等不良現象。
由於『哈爾濱紅腸』在全國知名度很高,不僅成為游人來哈後購買的主要特產之一,也成為商家銷售的一個『亮點』。家住道外區北七道街早市附近的黃女士說,早市有幾個賣紅腸的攤位,她從來不買,因為難辨真偽,連街口的一家紅腸專賣店都不敢去,擔心不是真品牌。消費者張先生則稱,現在紅腸品牌太多太雜,分不清楚哪些是正規廠家生產的,一些商場裡賣紅腸的,都說自己是正規廠家。
據了解,紅腸等肉灌制品,是哈市最具特色產品之一,由於灌制品市場大、形成早,特別是哈市有大眾肉聯、正陽樓肉灌制品廠、秋林糖果廠、義利食品廠、商委灌制品廠等一批老字號或骨乾企業,產能不斷擴大,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更需要統一『地理標志』來規范保護。
部門回應:加大監管保護知名品牌
哈市工商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哈爾濱紅腸是帶有地方特色的寶貴財富,要想保護利用好這一品牌,可以借鑒貴州茅臺、杭州西湖龍井的經驗,申請『集體商標』保護。但哈爾濱市肉灌制品沒有形成協會這樣的組織,所以暫時還沒有申請『集體商標』的資格。
下一步,哈市工商部門將組織力量對全市肉灌制品市場進行一次集中檢查,尤其是對車站、機場、碼頭、景區等重點地區加強管理,規范肉灌制品經營者的經營行為。並將與有關部門溝通,選擇有監測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組織,盡快促成其注冊『哈爾濱紅腸』地理標志商標,由商標持有人有選擇地授予哈市肉灌制品企業使用該商標,依法制止地理標志商標的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