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2日訊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也是國人最重視的“送禮時節”,給父母送禮表達孝心,給朋友送禮聯絡感情,給領導送禮表示心意……自古以來,禮品就是人們用來聯絡感情、寄托心願的表達方式。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禮品也越來越昂貴,一些人甚至視過節為“過劫”,本是表達美好祝福的行為卻被功利化裹挾,使禮尚往來的傳統日益變味,過節送禮也成為一些人的“心結”。
春節禮品價格高
春節臨近,各大商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記者在齊齊哈爾市幾家大型超市賣場看到,煙酒、茶葉、保健品等禮品專櫃前的市民摩肩接踵。據一家煙酒專賣店的銷售員介紹,春節臨近,高檔煙酒的銷量較平時翻倍增長,供不應求。記者在市區多家保健品店、海參專賣店看到,阿膠、海參等包裝精美的保健品琳琅滿目。據工作人員介紹,平時這些禮品裝的保健品銷售情況一般,但一到春節前,就賣得很火,有時一天得補兩次貨。
除了送傳統禮品,送幾千元一桌的高檔酒席也成為一些市民在節日人情往來的一種方式。許多高檔酒樓適時推出的特價團圓宴受到一些人歡迎。
挑選禮品很糾結
記者在齊市某商場隨機采訪了20位市民,調查他們春節是否准備送禮。絕大多數市民表示,春節一定要送禮,選擇最多的是送禮給父母或長輩,緊隨其後的分別是親戚、同事、朋友和單位領導,但是在禮品的選擇上比較糾結。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精美化的禮品在增加節日氣氛、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同時,春節禮品也漸漸成為一種幸福的負擔。
“以前過年走親訪友,禮品雖然不值錢,但大家看重的是這份情意。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心態都有點變化,越來越看重禮品本身的‘分量’。”在某企業工作的劉強雖然平日裡生活節儉,但在春節禮品上的花費一年比一年多,他告訴記者,去年春節,他送禮花了3000元,相當於他一個月的收入。
感情交流更重要
送禮不差錢,一方面體現人們的腰包鼓了,同時也反映了送禮人的盲目和急功近利。在辭海中,“禮”,被定義為風俗習慣,表示尊敬的態度,慶祝和敬意的贈品。逢年過節免不了要給親朋送上祝福,在送祝福的過程中,免不了要送上表達心意的禮品。我們到底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禮品更能表達自己的心意呢?
“80後”孫健認為,春節送禮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替代。同樣是花錢,親友一起吃飯或者聚會就比較人性化,更容易讓人接受,比單純的送禮更易交流感情。“節假日,和親朋好友一起旅行,或是去看電影、運動,也可以享受到友情和親情的溫馨。”
市委黨校科研處處長孫長生認為,春節送禮應該遵循傳統的禮輕情意重,重在情而不在形式上,彼此之間更應該注重感情的交流,而不是在乎禮品的貴賤或多少。現在很多人在送禮時形成一種攀比習慣,使得傳統的“禮”變了味。孫長生表示,要營造良好的、和諧健康的、文明的社會禮儀和風尚,從單位到個人,都應該抵制在節假日消費中的不健康的消費形式,使社會能夠健康、有序、和諧的發展,這纔是人們在“禮”背後所應該體現出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