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老顧一家人在大棚內為木耳種植做著准備。
“這3萬袋木耳開春一培育,一年收兩茬,淨賺十六七萬元,兒子想要的吉普車就能開回來了,明年咱全家也開車去外地過新年!”2日,天大寒。在綏芬河市谷盈社區的木耳養菌室裡,53歲的顧宗勤正在和老伴給養殖的木耳裝菌袋,忙得不亦樂乎,盤算著今年的收成,喜悅寫在臉上。
顧宗勤原本是綏芬河市阜寧鎮菜營村的農民,居住地被規劃為工業新園區後整村搬遷,村民集體搬遷至離綏芬河市區5公裡遠的城郊谷盈社區,由“村民”變成了“市民”。社區副主任說,社區建設時就為村民規劃了佔地3萬平方米的木耳種植園區,免費為每戶提供一處62平方米的養菌室,發展副業,解決了村民進城後的生計問題。
按照省委提出的“綏芬河要在3年內基本實現城市化”的要求,綏芬河市提出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實現城市化的發展目標。根據綏芬河綜合保稅區、五花山水庫、牡綏高速鐵路建設的需要,將寬溝村、綏陽鎮菜營村、北溝村統一搬遷到新建的谷盈社區,成為全省35個新農村省級示范村之一。目前投資8000餘萬元的谷盈社區63棟124戶一層民宅、13棟二層小樓已竣工,谷盈社區服務中心等公益設施和配套設施已投入使用,村民已開始裝修並陸續搬進社區。
顧宗勤說,原來冬閑時在自家大棚裡種木耳也就2萬袋左右,一年收一茬,年收入4萬多元。搬到城裡社區,政府專門闢出塊地安排生計,還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傳授經驗。先進的種植方式,科學的育菌方法,讓老顧心裡熱乎乎的。
說話間,旁邊養菌室的鄰居孟凡香走了進來。去年,木耳園區讓孟凡香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只忙乎半年時間,3萬袋木耳菌就帶來了6.6萬元的純收益。現在,孟凡香又開始在木耳園區裡忙著准備育菌。她說,這次增加到4萬袋,相信還會有個好收入。據了解,去年村民僅有15戶進入園區內培育木耳,今年共有58戶加入其中。種植黑山、小黑寶等菌種上百種,產品銷售到綏陽木耳大市場。
時近中午,顧宗勤和老伴回家吃飯。記者隨行看到,顧家住的是一棟140平方米的小樓。依山而建的一排淡黃色小樓,在藍天下分外別致。推開家門,屋裡溫度計顯示24攝氏度,小孫女穿著短衫跑下樓迎接爺爺奶奶。飯菜飄香,陣陣暖意。老顧說他家按照原有面積置換後又添了點錢買下這棟小樓,告別居住了35年的土坯房,如今搬進了新社區,出門是水泥路,有路燈,居家有太陽能熱水器,老顧說,這市民當的,像樣!
生活環境的改變,不但沒有讓村民們感覺到不習慣,還讓他們免除了生計上的後顧之懮。據了解,除產業項目帶動外,早在村民動遷過程中,綏芬河市就積極組織開展各種就業技能培訓,為新社區人未來生存就業做好充足准備。如今,剛剛20出頭的張晶在城裡的建築工地上熟練地開著挖掘機,每月收入超過5000元。社區裡和他同樣的許多年輕人,都通過在社區組織的就業技能培訓中學到了技能,在城市裡找到了合適的崗位。
加大民生投入,建設幸福城市,實現城鄉居民收入翻番,讓改革發展成果普惠民生是綏芬河市委市政府的心願。壯大縣域經濟發展,提昇沿邊開放水平,創造“省直管”改革的“綏芬河模式”,用國際一流標准,建設國際城市、文明城市、生態城市、智慧城市和幸福城市更是綏芬河未來發展的新目標。
離開谷盈時太陽已落山,夕陽餘輝下,回望這片曾經的村落而今建成的現代化居民社區,記者感受到變了身份的農民生活質量節節攀高,心中倍感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