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8日訊 1月17日,記者從人民銀行大慶市中心支行了解到,大慶市個人存款額持續增加。截至2011年12月31日,各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達1712億元,其中,個人存款為1015億元,比年初增加108億,個人存款首次突破1000億。
居民存款超千億元
孫超是采油二廠第二作業區員工。去年年末,單位發了6000多元獎金,孫超把這筆錢直接轉存了定期儲蓄,於是這6000多元也就成了我市個人存款1015億元中的一部分。
記者從人民銀行大慶市中心支行了解到,截至去年12月末,我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總量都有所增長,其中,個人存款餘額達到1015億元。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個人存款主要由個人儲蓄、保證金存款、結構性存款三部分構成,1015億元個人存款餘額中,個人儲蓄為1004億元,保證金存款為5267萬元,結構性存款為10億元。
“看著存折上面的數字累積得越來越多,心裡就很踏實。”孫超說。正因為很多市民像孫超一樣,選擇把閑錢存進銀行,纔使得我市金融機構去年年末的儲蓄存款額大幅提昇。
收入增長、連續加息等因素推高存款
人民銀行大慶市中心支行的工作人員表示,個人存款增加的原因來自多方面。
首先,2011年的2月9日、4月6日和7月7日,央行三次加息吸引儲蓄回流。
再者,個人存款餘額增加與我市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密不可分。去年,我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500元,比2006年增長52.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預計9300元、比2006年翻一番。腰包鼓了,存進銀行的錢也就多了。
第三,去年,各金融機構已開辦的多期理財產品陸續到期,市民將大部分理財資金沈淀為儲蓄存款。
第四,在股市、樓市低迷以及CPI高企的情況下,一些市民開始更多地考慮定期儲蓄。
反映居民投資渠道狹窄
樓市低迷,股票買不得,基金不敢買……一些市民開始變得謹慎,最終選擇把錢存進銀行。居民存款增多,也從一個方面表明市民投資渠道狹窄。
“把大量的資金都存進銀行並不可取,最好根據個人特點進行資產分配。”建設銀行財富中心理財師李晨光如是說。
李晨光告訴記者,除了股市、房市、債市、匯市、期市之外,還有銀行推出的各種理財產品、黃金期貨、指數期貨、QDII基金、港股直通車等可供選擇。可是,許多投資者除對股票、基金、債券較熟悉外,對其他投資品種知之甚少。
李晨光認為,理性投資者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做好投資理財規劃,做組合投資,而不是盲目跟風。市民不妨審視現有的投資組合,綜合考慮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及市場情況,進行適時、適度的調整。
他說,市民可選擇短期穩健的銀行受托理財產品,在保障流動性的同時,可以獲取較高收益;如果是中長期資金,則可以考慮債券型基金或國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