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月18日訊 從41.3億斤、46億斤、50.16億斤、53.38億斤再到2011年的58.6億斤,連年遞增的糧食產量,把肇東市的糧倉填得日益豐滿,連續四年底氣十足地領到農業部頒發的『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的榮譽。
一年一個臺階的糧食產量,決不是僅靠風調雨順就能辦到的。這個市強化支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提昇綜合產能,走出一條靠轉變模式要產量的大道。
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9%
農業基礎設施裝備是旱作農業區向現代化大農業轉變的首要前提,也是抵御自然災害、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根本保障。五年來,肇東市整合項目資金5.5億元,重點推進了平原水庫除險加固、澇洲泵站更新改造、五裡明引松灌溉、坤泥河小流域治理和小型農田水利五大水利工程建設,使農業抵御自然風險能力顯著增強。全市爭取國家和省項目資金1.5億元,農民自籌資金2400萬元,市財政配套資金1100萬元,新打抗旱水源井3400眼,機電井總量達到7600眼。此外,這個市還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新上包括時針、平移、卷盤式噴灌等大型噴灌設備460臺(套),節水灌溉面積發展到128萬畝。
近年來,這個市以國家、省農機具購置補貼項目為拉動,投入資金1.62億元,其中爭取農機合作社資金1.15億元,自籌資金4700萬元,投資千萬元以上的現代化大型農機作業合作社達到26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2萬千瓦,拖拉機總量達到14210臺,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9%。
經營擺脫分散增效益
『現在一畝地純收入800多元,再加上出去打工,我們家一年收入4萬元一點問題沒有,現在家裡生活真是寬裕了。』加入玉米種植合作社四年來,東昇村農民李學很感慨。
肇東市以抓流轉、謀合作、促統一,為農民指明『三條道』,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在五裡明鎮,他們率先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推行『收入保底、盈利分紅、風險保障、權益保障』四項惠民機制,全市組建種植業農民專業合作社426個,入社農戶達到2.3萬戶,全市土地規模經營總面積112萬畝;通過租賃、轉包、出讓、出租等形式,向專業合作社、種田大戶、龍頭企業等流轉,規模經營面積達到38萬畝;第三條道,以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大戶為牽動,通過采取代耕的方式,實施統一整地、統一施肥、統一機播、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的『六統一』管理,以代耕方式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25萬畝。
科技提昇生產標准化
肇東市實施農機農藝結合,良種良法配套,使農技推廣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得到明顯提昇。他們圍繞玉米、水稻、蔬菜三大主導作物,建立了『40字玉米噸糧田』、『28字超級稻栽培』和『棚室蔬菜』栽培模式,全市深松整地面積達到257萬畝,良種化率達到95%以上,測土配方施肥實現了全覆蓋,玉米、水稻模式化栽培面積達到90%以上。同時,他們還堅持沿線沿路、規模推進、集中打造,大力度建設了玉米噸糧田、優質水稻、設施農業和綠特色種植4條示范產業帶,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打造精品的原則,在產業帶上,重點打造了五裡明鎮7萬畝噸糧田、馬鈴薯智能化原原種繁育基地,肇東鎮設施農業、節水灌溉,五站鎮千畝設施蔬菜,黎明鎮萬畝高產創建等30處高科技示范園區,形成了點線面一體化示范帶動格局。
一系列措施使肇東市農業生產步入現代農業操作模式,為糧食產量的進一步提高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