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片“歷史保護街區”,被稱為“中華巴洛克”,也被稱為“老道外傳統商市街區”。在修舊如舊、招商引資、復興定位等環節,這裡都有以往舊城改造中從未有過的糾結。我們試圖提問:承載城市文化與歷史記憶的這片街區,究竟應該是怎樣的?
斑駁的牆體,絳紫色的木樓梯,被修葺一新的道外區南三道街43號大院,是典型的中華巴洛克建築。據傳這裡曾住過一位姓諸的國高女學生。溥儀長春選妃時,她被選中,卻因諸姓與溥儀年號“康德”犯衝(“豬食糠”)而最終落選。回哈後,她在湘浦醫院裡做藥劑師,在43號大院裡度過普通人一生。
這裡,流淌著老道外文化
中華巴洛克保護街區,每棟建築,每個大院,都有故事。
“巴洛克”是17世紀意大利興起的藝術風格,它的建築豪華而富有激情,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其色彩濃烈,裝修富麗,雕刻細膩,被公認為歐洲偉大的建築風格之一。
19世紀末,中東鐵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吸引大批外國人和外國資本湧入,使這裡迅速發展成為遠東大都市。當時,哈爾濱的南崗區和中東鐵路西側的道裡區為沙俄附屬地,由“洋人”操刀的大規模城市建設開始興起———新藝術運動、巴洛克、古典主義、文藝復興和折衷主義等藝術風格的建築紛紛出現。
中東鐵路東側是道外區,一批山東、河北兩省“闖關東”,兼具商業頭腦和過人膽識的移民,率先在舊名為“傅家甸”的道外區,以南二道街為起點興辦商業店鋪。
20世紀20年代,成長起來的民族資本家在道外腹地置地,而“道那邊”巴洛克建築的熱烈與繁華,剛好迎合了他們的“炫富”心理,照搬起對面華麗的西式建築,並用中國傳統特色的飾物對建築改造。於是一系列“巴洛克”式的立面造型上,出現了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有吉祥意義的中式圖案。鑒於道外“前店後廠”的商業模式,傳統的中式四合院作為“居住和倉儲空間”被運用到了建築中。後世,這種風格由一位叫西澤泰彥的日本學者賦予了“中華巴洛克”的名字。
這裡,承載城市歷史的記憶
史料記載,1918年傅家甸有領取稅局營業牌照的大小商號1250家,1921—1931年這10年間新開業的各行業大型商號和店鋪有97家。這些老字號有大羅新、同記、老鼎豐、亨得利、正陽樓、范記永……1934年出版的由哈爾濱特別市商會編寫的《哈爾濱特別市道外商號名簿》的行業索引中,雜貨業、糧業、銀行業、綢緞業、京廣貨業、當業、飯店、旅店、中藥業等135個行業一一列舉。按照這些行業的排列號碼,可以依次查找每個行業的所有商號名稱。當時老道外的商業分工細致,商號雲集,盛況空前。
歷經近百年滄桑後,這些舊時富商宅邸多已成為數十戶百姓共同居住的大雜院。中華巴洛克式建築雖保持原樣,但年久失修,磚木結構牆體老化、破損,有的牆體出現斷裂和局部塌陷。
今天要修復的“中華巴洛克”,已不僅僅是一種建築風格,它深深融入哈爾濱血脈,承載這座城市文化與歷史的一部分記憶。
探訪中華巴洛克·修復與保護修舊如舊,爭議從未間斷
中華巴洛克二期改造工程進行時,最多時這裡每天有上千工人,但街面上很少見人———很多修復工作都極細微。或許工程完工後,人們也根本不知曉這些百年建築曾經歷過的全部變化。
改造至今,來自民間有關“該不該留,能不能修,修得好不好”的爭議聲音從未間斷。
保留價值,不在單體建築
改造者認為,中華巴洛克的保留價值其實並不在單體建築本身。一期和二期的中華巴洛克位於景陽街—靖宇街—南四道街—南勛街合圍區域,項目曾用名“道外傳統商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既是“商市”,那麼百年前的喧嘩熱鬧、民族企業家在此的商業活動和生活狀態纔應該是這片街區的文化和歷史精華所在。
如果不能恢復其市井商業的氛圍,建築本身的留存意義則顯得不大。這裡最高級別的保護建築僅是三類,也證明了這一點。另一個需要厘清的概念是,保護建築和文物不一樣,正如中華巴洛克不同於故宮,其單體建築本身並不具備很高的保護價值。
既然如此,作為哈爾濱開埠地這樣一個讓人懷舊與思鄉情懷被托付的地方,政府決心留下更多的歷史印記。
通過對建築特色的認定,最終確定了需要保護修繕共74個建築。隨後,需要討論保留單面牆、兩面牆還是三面牆。建設方到現場一處處拍照,工程指揮邢建成的電腦裡,每個建築都存有最少上百張圖片。
再修舊如舊,也難臻完美
修繕前,我省兩家測繪公司一厘米一厘米地畫下測繪圖。施工時為防出錯,需要拿原建築照片與測繪圖參照。但很多原有建築在修建時就沒圖紙,更沒有照片留下來。
一次,負責該項目的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康鵬現場探查,發現一棟建築立面中央的圖案比較模糊,旁邊一位當地居民熱情地告訴他這裡原來是個大鍾,正當康鵬要記錄下來時,又過來了一位大爺說:“不對,這裡原來是顆五角星。”
作為建築的“眼睛”,窗戶的修整一直討論到現在。古色古香的窗戶自然能博得贊美,但舊有窗戶都是一層玻璃,不符合現在“必須為三層玻璃”的節能要求。修復後的建築要住人,這就一定要考慮保暖。木質外框“挺不起”三層玻璃,一鑲上就七扭八歪,如果用工藝極好的木質三層玻璃窗,投資方又無法承受昂貴成本。施工中人們考慮過控制斷面尺寸、在玻璃上粘木質貼條等各種手段,都不理想,最後無奈只好用了塑鋼窗。
被民間保護建築人士詬病的還有鋼混結構。舊有建築除了青磚、紅磚,房梁等都是木質結構,可這不符合現代防火要求,有的老房子就在幾年前的大火中燒塌了架。於是,大部分內部構件在這次改造中使用了鋼筋混凝土,一些需要裝飾性的則在結構外包了一層木頭。
讓歷史老建築“活”起來
哪些建築該保留,保留多少,除了歷史文化與建築本身的衝突,還有與商業規劃的矛盾。
北京世聯房地產顧問有限公司是在“保護規劃”出來後介入的。他們說:“即便是比較知名的歷史街區保護項目上海新天地,也只保留了幾條精品街巷,其餘的全部推倒重來。對中華巴洛克來說,保留的有點過多,讓商業規劃很難下手。”
項目負責人嚴芳芳說,中華巴洛克的難點來自該項目的體量。上海新天地規劃面積只有5萬多平方米,成都寬窄巷子號稱20萬平方米,但核心區也只有2萬多平方米。中華巴洛克卻有50萬平方米,僅一、二期就有20萬平方米,每間房子都在200平方米以上,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商業規劃講究“動線”,即通過對人流、車流等的規劃做到“商業無死角”。“動線非常重要,有的店鋪你看著沒什麼,但人們特喜歡進去逛一逛,有的位置很好卻門可羅雀。”街路的寬窄、店鋪的大小等既然無法改變,只好采取折中辦法:先把體量降下來。
他們將50萬平方米的街區劃分功能,分出城市無限體驗區、民俗風情區、文化時尚創意區、休閑商務區等,再通過商業、文化、房地產等不同項目的交織讓整個中華巴洛克“活”起來。只有通過適當的規劃使這個地方重新“活”起來,纔能產生更多價值,讓保留下來的老建築真正活下來。
探訪中華巴洛克·老字號情結張包鋪走出張包鋪胡同VS更新飯店期待更新
“張包鋪胡同裡的張包鋪關門了。”幾天裡,張包鋪掌門人張淑榮的手機被“打爆”,她幾百遍地“闢謠”:“沒關門,只是搬家了。”
關掉老店,告別以“張包鋪”命名的胡同,張淑榮與眾多“老字號”、老道外特色美食“遷居”中華巴洛克。
走出張包鋪胡同的張包鋪
老道外的傳統小吃在哈爾濱美食中首屈一指,有些街巷甚至已形成以“名吃”而命名的風味一條街,如張包鋪胡同。
59歲的張淑榮,從1983年起成為第四代掌門人。28年來,她將張包鋪由原來的10餘平方米小屋、4張桌,發展到上百平方米、20多張桌,而且天天顧客盈門。
在中華巴洛克項目南三道街餐飲一條街的張包鋪新店,穿著打扮一新的張淑榮告訴記者,遷址前她很猶豫。在張包鋪胡同裡經營了上百年,很多顧客就是衝著這塊招牌來的,門面雖小,可生意不小。沒想到搬遷後,餐桌由原來20多張增至40多張,營業面積增大了一倍,每天飯口時仍有很多顧客排隊等候。
張淑榮,那個曾經穿大褂戴套袖、每天親自舀菜算賬的老板娘,如今徹底變了模樣,一身莊重的正裝之外,臉上還化了淡淡的妝。而她的張包鋪更是脫胎換骨。
正午陽光很耀眼很溫暖,黑底金漆的“張包鋪”三個大字很醒目。門外,推著輪椅上的老伴特意趕來的一位老者告訴記者:“聽說張包鋪搬地兒了,來嘗嘗是不是還那個味兒。”
國營老店更新飯店期待更新
從張包鋪胡同走出,向東走過四條街,便是以豆腐腦和燒餅聞名的更新飯店。
與張淑榮幾乎同齡的劉雲霞,1971年參加工作、1981年成為更新飯店經理,一乾便是40年。記者來到道外北六道街與浴海街拐角處的更新飯店時,劉雲霞正坐在收銀臺前,望著門外琢磨著搬遷的事兒。
門上掛著的黑色氈布已掉下多塊,屋裡沒暖氣,一個煤油取暖爐和一面火牆便是取暖設施,用了半個多世紀的板凳因為結實而沿用至今。店裡“最年輕”的服務員都在這裡工作了16年以上,“先買票後領餐”的老規距至今還在用。更新飯店“國營老店活化石”的名頭很響,每天早晨5:30開門後,顧客便絡繹不絕。
目前的就餐環境是慘了點。劉雲霞說:“我們也想改善。得知中華巴洛克二期要建餐飲一條街,我去諮詢過,但仔細掂量後,還是放棄了。”
豆腐腦1元一碗,燒餅2元一個,即使毛利“高達”30%,也僅0.9元,如果按照中華巴洛克每平方米2萬元的銷售價格,想買下100平方米的房子,不吃不喝也得乾上幾十年。劉雲霞說,“聽說中華巴洛克三期項目要啟動,盼著早點改造,我們最好還是留在這個老地方。”
傳承老字號不能僅形式回歸
按照規劃,中華巴洛克將在“更新保護提昇區”(南頭道街———南二道街)內,闢建經營老道外特色、中華小吃特色的小吃街。
目前已有張包鋪、范記永、南三石鍋烤肉、厚德居、宴賓樓、老仁義等16家餐飲企業提前入駐小吃街。但對於以眾多小吃聞名的老道外,這個數目還遠遠不夠。
對此,項目負責人表示,建立小吃街並不是一定要讓所有傳統小吃都進駐,中華巴洛克還將實施三期和四期更新與保護,屆時將把更多傳統小吃納入其中並確保“修舊如舊”。
對老道外傳統小吃業態布局、經營管理等提出諸多方案的原政府顧問、老藝術家協會顧問、省古玩藝術精品博覽會主席江凡認為,中華巴洛克強調的不僅是老字號的形式和數量,更要傳承弘揚其品牌歷史、企業文化,其中“香油只用現磨的”、“肉質不好不開店”等諸多傳統理念更應保留。江凡認為,如今進駐中華巴洛克的餐飲企業,並不都是老字號,而且細細品來,缺少點兒當年的文化和理念。
百年滄桑。隱身於老道外斑駁的中華巴洛克建築群落中的老飯館,經過無數風霜雨雪、顛沛流離後,今天更加期盼重現當年風采。
探訪中華巴洛克·招商進行時“納客”的渴望與糾結
不遠處,大新街車水馬龍;這邊,中華巴洛克街區卻行人寥寥。大部分時間裡,這裡空曠、寂靜。偏僻角落,麻雀們在空無一人的院落裡蹦蹦跳跳。
年初到年底,圍繞著這片古色古香的建築,本地商企的渴望、招商方的糾結、民間藝人的期盼、外地投資客的較勁兒……已纏繞了一年。
院線“較勁”中華巴洛克
中華巴洛克建築群中,一座營業面積5000餘平方米的超五星級影院建築已具雛形。
先後有多家國內主流院線看中了這裡。當北京新影聯開發部經理柴金勝找到負責中華巴洛克招商的好民居資產運營公司副總鄭紅權時,發現“國內排名前十的院線都來了”。這裡面有大牌的中影星美院線、南方的金逸院線,也有後起之秀小馬奔騰公司。面對眼前這樣一個缺乏人氣的區域,眾多院線相互較勁“搶地盤”。
在這些院線看來,中華巴洛克建築群濃厚的文化底蘊、歷史文化街區的定位及老道外區域今後的繁榮前景,是拓展影城業務的最佳落腳點。
對鄭紅權來說,像影院項目這樣可讓招商方“拿架子”的機會並不多。大部分情況下他要主動尋找投資商。
“城市會客廳”的招商“紅線”
中華巴洛克一、二期共計約16.8萬平方米地上建築,到2011年底,已談妥的幾家核心主力店只能填滿6萬平方米,還有10萬平方米閑置。
盡管大量空間閑置,一心想進駐的江西商會仍吃了“閉門羹”。
據江西商會黑龍江分會常務會長王建講,目前在哈經營陶瓷制品的九成為江西人,他們長期各自為戰,不成規模也沒檔次。因此商會計劃投資4000萬元建一個1.2萬平方米、以中高端陶瓷產品為主的精品酒店用品展銷中心。為此江西商會願意承受“在全國同行中都算高的租金”,但招商方並未積極響應。
招商方認為,這個項目與中華巴洛克的定位不符,擔心“可能會像一個翻版曼哈頓,降低商圈檔次。”
同樣被冷落的投資者,還有國美、大商、好又多等。
鄭紅權說:“‘城市會客廳’是我們的檔次定位。”他解釋,老道外一直給人“髒、亂、差”的印象,如果與成熟的道裡、南崗商圈形成同質化競爭,中華巴洛克並不佔優勢。引進的主力店只能鎖定“新、奇、特”,靠差異化聚人氣。
面對招商“紅線”,一些被拒的“常規商業企業”仍一次次上門,希望“網開一面”。
民間藝人徘徊在“門外”
就在招商方期望實力大的客戶買下產權的同時,一些尚未進入其視野的本土文化藝人正在“門外”苦苦守候。
五常“青牛葫蘆”民間藝術家鄭國華,一直期盼被中華巴洛克“納客”———這個區域獨有的傳統民俗背景,對民間藝人有莫大的吸引力。
能否進駐中華巴洛克,已成為民間藝人的心結。2011年初舉辦的首屆中華巴洛克民俗文化節上,市文聯民間藝術文化協會了解到七成以上的參展民間藝人希望進駐。由於官方一直沒說法,民間藝人圈裡隔三差五就有小道消息。開始是“一定級的藝人可以免費進駐”,過段時間又傳出“對民間藝人每平方米每月收1元租金”……
雖然鄭國華眼下已在群力“關東古巷”歷史文化街區開了一個門面,但他仍希望在中華巴洛克也能有一個展示平臺。他認為,中華巴洛克街區裡那些“有歷史”的老街老巷,更適合民間藝人。
“城市名片”如何凸顯
無論是“城市會客廳”的定位,還是“歷史文化街區”的建設,文化要素必然成為中華巴洛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市委宣傳部文藝處副處長王麗為此專程去成都寬窄巷、重慶瓷器口、杭州清和坊、北京前門等地考察,她發現這些歷史文化街區一開始對民間文化藝人的進駐均采取“免房租3到5年”等優惠政策,幾年之後市場繁榮起來,收入大增的民間藝人們紛紛主動交租金。
“目前正在爭取為文化業態開闢4000平方米運作區域。”王麗說,民間文化藝人們沒有太多錢,別說產權,即使租金稍微高一點兒,就很難進來,“應給民間藝人們特殊政策。”
市文聯副主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唐?直言不諱:“歷史文化街區,既要有現代高端商業主體的植入以迸發活力,也要通過民俗文化與藝術的引入,來融合歷史文化的厚重、淵源和聯系。單純的歷史建築與現代商業不可能形成獨特的吸引力,更談不上長遠發展。”他說,應選擇能體現文化特色,又有一定市場融入度的民俗與文化工藝相關產品進駐。
這張“城市名片”最終如何凸顯,目前還沒有答案。
探訪中華巴洛克·影視貢獻與傳播效應電影取景地與旅游目的地
繁華街道兩旁,是富麗典雅的西式建築;滿街金發碧眼的“洋人”或步履匆匆,或怡然自得,不時有一輛黃包車急速駛過……電視劇《浴火危城》裡的這些畫面,就取自修繕後的中華巴洛克建築道外南三道街。
“來到這條街,省了500萬”
《浴火危城》原名《大瘟疫—1910》,是根據哈爾濱1910年那場真實瘟疫事件改編的。在導演鄧迎海的哈爾濱家中,他向記者講述了在中華巴洛克街區拍攝的情景:“我們在這裡重現了百年前的中央大街,那時還叫‘中國大街’。中華巴洛克街區與原中國大街的建築風格最為接近,只要是那個年代的戲,中華巴洛克就是最好的取景地。沒有這個街區,劇組起碼要多花500萬重建場景。”
鄧導說,女一號出場時,已是12月末,哈爾濱下了幾場雪,劇本要求拍的是秋景,中華巴洛克建築精雕細琢的浮雕、斗拱、臺階、欄杆上積著白雪,攝制組全體出動清雪,“雖然麻煩,卻讓大家近距離地見識了中華巴洛克建築的精美。”拍攝時,群眾演員大部分都是俄羅斯在哈的留學生,這些俄羅斯小伙子看到中華巴洛克建築時,都興奮起來,仿佛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家鄉。
影視作品也是“城市影響力”
影視拍攝團隊紛紛被這裡獨特的建築風格吸引,除了《浴火危城》外,近年來《紅色通緝令》、《我的父親母親》、《兄弟姐妹》、《伸出你的手》、《抗日衝鋒隊》、《功勛》、《血狼》、《排爆》等20餘部電影、電視劇及新聞專題片劇組都在中華巴洛克取景拍攝。
立志通過著名的建築地標拍出真正哈爾濱味道的家鄉導演鄧迎海說,影視作品也是“城市影響力”,它可以擴大一個城市的知名度,拉動旅游經濟,帶動擴大就業。
中華巴洛克建築群是我市最具有實力承擔文化產業重任的街區。影視作品像一張“3D名片”,把取景地推介到大眾面前。《非誠勿擾2》讓海南三亞的取景地亞龍灣熱帶森林公園裡的游客絡繹不絕;橫店影視城已成為國家5A級景區,完成了影視基地向影視旅游主題公園的轉變;《哈利·波特》系列電影,讓全世界的“哈迷”湧向倫敦杜倫大教堂……
也許不久後,“到了哈爾濱,必去大羅新”這句老哈爾濱的順口溜,會變成“未到哈爾濱,也知中華巴洛克”。
探訪中華巴洛克·興衰輪回肯德基“敗走傳說”與中華巴洛克復興
談資
多年前,道外靖宇街上的肯德基關門,坊間流傳著很多談資版本,最著名的一個是:全球唯一一家“開黃了”的肯德基。事實上,據肯德基官方說法,關閉是因為租約到期。但很多人說:該店營業期間,顧客寥寥無幾。更掃興的是,傳說時常有附近居民買了早攤上的油條、豆漿到店內食用。
總之,人們私下堅持認為,靖宇街上的肯德基“開黃了”。其依據是,“肯德基的氣場與老道外的氛圍不符,沒有紅火的理由”。
其實,在市民眼中“敗走”這條街的,並非只有肯德基這家外來戶,就是曾經叱吒這條街的幾家“坐地戶”,如向陽商店、四百,自上世紀90年代起也紛紛倒閉。老字號同記商場在這條街上幾起幾落,最終銷聲匿跡。純化街與靖宇街交口處,記者面前的路旁一位修車老人把手掌向前一甩:“從這兒到北五道街,啥買賣都開不起來。”
活水
作為哈市民族工商業發祥地,道外的商業業態以“前店後廠”小作坊為主。解放後“公私合營”,“前店後廠”的小作坊退出歷史舞臺。30多年前改革開放大潮湧來,消費品供應極大豐富,市場化深入各個角落,人們有了空前多的不同選擇。與此同時,很多老字號並沒與時俱進,變身金字招牌,反而日益衰落。小店鋪曾因小本經營周轉快,流動性大,不斷有“活水”補充———就算一天有10家倒閉,還會有10家新開業。但隨著社會變遷,“活水”無源,既有的小店鋪也日漸凋零。
哈市其他商圈的崛起對道外商圈的打擊不小。從前,人們結婚等“大宗購物”必到道裡、道外都逛一圈,但中央商城乃至中央大街的重新定位和迅速崛起,南崗秋林商圈的通過時尚定位重新吸引人們目光,我市各區域中心商圈的紛紛建立,以及網購的高速發展,讓人們不必再跑道外,就可將所有事情搞定。
就在其他商圈培育起新的商業業態時,道外商圈從購物環境到商品品種仍定位不明,僅有的幾家大商場也始終未擺脫“老國有”的沈重影子。哈爾濱的商業中心撇下“商市”道外,向南崗和道裡大步轉移。
復興
為推動老城區復興,中華巴洛克改造工程啟動。人們希望它華麗轉身,變身“城市客廳”,不僅改變以往人們對老道外固有的“低端印象”,還要恢復繁華熱鬧的市井風貌,帶著撲面而來的文化氣息。
按照專業諮詢機構北京世聯房地產的規劃,大規模的商業區需要“主力店”加盟,即對客流帶動、品牌引領、收入貢獻以及項目運營的安全起核心影響作用的大型品牌租戶。此外,還要在保護核心區更多引進市井文化類的產品,三期可能推出花園洋房等高端地產項目,置換部分當地消費群體。
改造後的中華巴洛克街區與中央大街的直線距離只有1.5公裡,距離江邊1公裡,地鐵3、4號線將在此穿過。更多的公共設施資源將配置到該地區。此外,臨近的百裡生態長廊新旅游生態環境也會帶來活力。一旦這些成功運作,肯德基會不會再回到這條街上?
記者手記
在探訪中華巴洛克的報道一篇篇成形時,記者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孩,用通常的考試標准來衡量,一直是人們眼中的“差生”。離初中畢業不到一年時,他突然對父親說,“我要考最好的省重點(高中)。”出人意料地,他做到了。許多年裡,大家都為他的突然變化而困惑。直到有一天他留學歸來,在臺上發表一段美式演講,人們纔似乎明白———他仔細翻遍自己渾身上下所有口袋,人們以為他在找發言稿,終於有人問:你找什麼呢?他答:“這正是我要說的,如果不知道自己在找什麼,就永遠找不到。”
每一個文化保護街區都在尋找自己的“故事”,上海新天地,成都寬窄巷子,杭州清河坊……
承載了太多歷史、太多人文情感的中華巴洛克,到了必須知道“自己在找什麼”的時候了。它的文化,並非憑空而來,就像中國任何一個有活力的文化社區,如798、田子坊,皆由一人一店自發形成,又在時間隧道中孕育獨特文化。
舊的歷史由哪些構成,新的歷史又將由什麼創造?這是中華巴洛克未來復興之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