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9日訊 春節臨近,各種快遞的數量驟增。記者從哈市某快遞公司了解到,進入去年12月後,該公司每日配送的包裹達到近4000件,比平時多一倍,其中大部分是禮品和網購商品。日前,記者搭上快遞員李師傅的摩托車,體驗了一次快遞員春節前的“奔忙”生活。
騎車時冷乾活時熱
7時許,記者來到位於南崗區橋北小區的一家快遞公司,30多名快遞員正在室內將包裹裝入背包,再放入摩托車上的大箱子裡。8時15分,記者跨上了穿著厚厚皮棉衣和護膝的快遞員李師傅的摩托車。摩托車剛開出不到百米,記者的褲子就被寒風打透了。李師傅告訴記者,他做快遞工作兩年了,起初也不習慣冬天穿得很厚,但前年冬天的一次凍傷至今讓他心有餘悸。
“我以前感覺冬天穿比平時多10斤的衣服,工作起來特不方便。乾起活來滿身是汗,出來風一吹透心地涼,特別遭罪。”李師傅說。
一上午爬樓70多層
9時許,記者跟隨李師傅到達了送快遞的第一站,河曲街30號院。停好摩托車後,李師傅拿起了大背包快步進入居民樓,直奔5層。敲開門後,整個快件的交接用時不到3分鍾。這家送完後,李師傅帶著記者迅速跑出居民樓,他又從摩托車上拿出一個7公斤重的包裹,小跑向二單元的7層。李師傅說:“這片居民區都是老式多層建築,送快遞只能徒步。有的老樓已經沒有門牌號了,有時難免走冤枉路。”一上午,記者跟隨李師傅送了10多棟樓的快遞,爬樓70多層。李師傅告訴記者,他一天至少要爬150層樓,有的居民樓雖有電梯,但有旱徒步上樓更省時間。
逢年節包裹多一倍
李師傅告訴記者,每到過節,需要配送的包裹、信函就會驟增近一倍。他指著背包說,平日裡,每天配送30多戶居民,臨近春節,他幾乎每天都要配送50多戶居民,有時一直要送到19時。
雖然送快遞很辛苦,但是李師傅認為,快遞員並不只是“送貨的”,更是人與人溝通的紐帶。他告訴記者,現在互聯網、電子郵件、視頻聊天等溝通方式已多元化,但唯一沒變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每年郵寄賀卡、信函和禮品數量的不斷增長正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