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0日訊 沒有醫保『護航』,百姓大多不願去社區醫院看病。一張小小的醫保卡,看似無足輕重,卻成為社區醫院前行的絆腳石,哈爾濱市大力倡導的『大病進醫院,小病在社區』醫療服務方式無法真正實行開來。
位於南崗區的奮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開辦兩年多,但至今都沒開通醫保,沒有醫保,這家社區醫院的日子很難過。患者紛紛反映,比醫技、拼設備,社區醫院都比大醫院差出一大截,去社區醫院看病就是圖離家近,看病便宜,但沒有醫保,看病買藥還要自掏腰包,那不如去大醫院。
『就算現在社區醫院開通了醫保,現有的政策也「惠及」不到社區醫院門診上,患者在門診看病也只是刷醫保卡裡的錢,沒有太大實惠。』南崗區奮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曲桂榮無奈地說。記者走訪發現,目前哈市的大病統籌政策只適用於住院治療,而社區醫院缺乏住院治療的病床,這樣對於主要以治療慢性病、常見病為主的社區醫院來說,門診就醫醫保沒有相應報銷,社區門診醫療只能使用個人賬戶和自費,社區醫院門診僅相當於醫保藥店的功能,參保者根本不能在門診享受到報銷的實惠。為了看病便宜點,醫保能報銷些費用,一些年齡大、行動不便等醫保患者也不得不到大醫院住院,既得不到社區醫院的方便服務,又增加了患者的醫療費用。醫保政策在社區衛生醫療機構的不下沈,嚴重制約了社區醫療資源的合理使用。
記者在市政協分組討論現場了解到,此次『盡快開通社區醫保』的提案,是農工黨哈爾濱市委員會關注的重點話題,受到委員們的普遍關注。
市政協委員魏林認為,哈市應把醫療保險與社區衛生服務的政策對接作為政府保障市民醫療權益的重要舉措。哈市要健全醫保進社區制度,首先是將醫保政策下移。《國務院關於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求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范圍,只有這樣纔能保障參保對象到社區就診,逐步實現社區首診制的目標。
其次,要盡快建立社區門診統籌。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門診費用尤其是慢性病的門診費用不斷攀昇,個人門診負擔越來越重。在社區開展門診統籌可參照人群疾病的患病率、就診率、個人負擔比以及現行的醫療保障水平,開設普通門診、慢性病門診、健康保健等,以適應多層次人群的需要。讓患者在門診看病時,所花的醫療費也有相應的報銷補償。
此外,還應開設家庭病房。行動不便的人及老年人看病不方便,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據測算,老年人去醫院看病,檢查、化驗、取藥都要排隊,無效時間佔近70%。家庭病床的設立,老年患者在家中就能輕松就醫,享受到周到、方便、及時、優質、貼心的醫療保健服務。面對社區居民對家庭病床及基本醫保的需求,魏林呼吁政府應盡快出臺設立家庭病床的辦法。
記者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醫保處了解到,目前,哈市共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5家,根據社區醫院醫療服務能力、輻射服務的人口數、醫療水平等條件,正逐步為夠資質的社區醫院開通醫保。現有開通醫保的社區醫院主要分兩種,一種是針對住院患者花費的醫療費用給予一定報銷,但現在開通住院醫療統籌的社區醫院數量特別少。第二種是門診開通了醫保服務,但並非是門診統籌。為了讓參保者在就醫時享受到更多實惠,今年,哈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將建立個人賬戶,啟動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門診統籌,投入一定數量的統籌基金為參保人員支付報銷相應的門診治療費用。今後,患者再到社區醫院門診看病買藥就可按具體比例報銷醫療費,門診看病也可以報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