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0日訊 春節臨近,紅腸脫銷。這幾乎成為每年春節前哈市年貨市場的一道“風景”。“多賣多賺錢的事情怎麼還有人不做呢?”很多市民對此感到不理解。還有些人嘴裡抱怨,第二天起得更早去排隊。
6噸紅腸2小時“搶”光
早上5時,天還沒亮,紅旗大街商委紅腸門前已排起了長隊。即使每人限購200元的,早上7時多,這裡的紅腸一根都看不到了。
哈爾濱商委肉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於桂芬很低調:“大家都說我們的紅腸難買,商委紅腸排隊現象已經有30年了。目前最多的時候,我們一天生產6噸紅腸。這是幾次擴產纔達到的極限。不是不能擴,是擔心失控。原料、衛生、質檢、質量……食品行業的擴張是伴隨著一系列問題的,這是產業特點,不可避免。”
“我就是想堅守這個品牌和營銷模式,前店後廠減少所有中間環節,直接賣給市民。讓老百姓吃上放心的食品。”
於桂芬說:“我們還不打算采取連鎖經營模式,但我們正在考慮建立新的生產基地。”
產能雖增難以滿足需求
秋林裡道斯紅腸同樣遭遇排隊、“脫銷”的尷尬。即使日產60噸,200家連鎖店,也不能擺脫這種窘境。
對於目前紅腸經常斷貨,哈爾濱秋林裡道斯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仲兆敏認為,有產能和營銷模式問題,還有季節性因素。旅游旺季,游客選擇地方特產,而過年之前,市民互相饋贈或者給外地親朋好友,都會選擇紅腸。
仲兆敏說,5年時間,秋林裡道斯紅腸產能從年4000噸提昇到年8000噸。即使現在每年也有15%的產能遞增,但仍然會出現春節前“脫銷”。“是品牌的成功,也是品牌發展的困惑”。為了擴大產能,公司從香坊區搬遷到了阿城區的新廠址。
折射多元產業不足
銷售旺季和平時能有多大差別?平時銷量每天30噸左右,節日市場上每天60噸仍然供不應求。
仲兆敏喜歡“肉灌制品”的提法,紅腸脫銷,其實折射的是其他肉灌制品競爭力弱。比如秋林小肚、乾腸等,每天供應市場也有20噸,但市場認可度明顯不如紅腸。
她特意提到了即將落戶哈南新城的秋林格瓦斯生產基地,這些都是企業多元發展的新方向。單一產品獨斗市場,必然帶來各種困境,只有讓更多的地產品牌打響,企業合理分配產能,纔能從根本擺脫這種脫銷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