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0日訊 “早教”向0歲發展、職業教育與就業接軌,教育的“兩端”成為今年“兩會”上關注的焦點。早教和職業教育———這兩項關乎城市未來的教育問題被委員們延伸得很遠、剖析得很深……
“都說就業難,但擁有高職學歷的水木專業實習生每個月最高能掙8700元。可是,城市的畢業生偏偏對就業前景這麼好的高職院校瞧不上眼兒。”昨天,在“兩會”政協分組討論會場,委員們就職業教育問題討論得熱火朝天。如何能讓職業教育符合市場需求更好地發展?如何能讓職業教育“落地生金”?從而讓更多的本地學生就業,24名市政協委員獻計獻策,其中一份提案的聯名委員達到20人之多。
1.面對高薪低學歷城裡娃不“屈就”
會場聲音: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每年招生3000多人,就業率達98%,很多學生畢業前的一年就被各大公司、企業早早簽約預訂。”王長文委員說,都說現在就業難,但高職生就業卻越來越好,社會現在需要動手能力強的人纔,像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的模具、焊接等技術工種一直都是緊俏專業,物流、酒店管理等服務業行業最受歡迎,而土木工程專業是全校“效益”最好的專業,在校生還沒畢業時,實習階段期間就開始帶薪上崗,一個土木工程專業的實習生每月最多能掙8700元。與市場對接得好,職業教育就發展得好。
場外調查:
記者采訪中發現,職業教育就業前景這麼好,但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學生中75%-80%卻都是外縣的孩子,城裡的孩子並不多,很多城裡長大的孩子及家長仍抱著大學夢。
小莊還有半年就要參加高考了,學習成績並不理想,但談到自己的未來,他堅定地說:“我和父母都是一個意見,一定要考上大學,哪怕考個普通的大學,學個冷門專業,否則說出去太丟人了,我寧願在大學裡哭,也不在職業院校裡樂。”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像小莊這樣嫌職高學歷低,而將就業機會拒之門外的孩子大有人在。
2.扶持政策滯後職業院校發展困難
會場聲音:
“進口火,出口旺”的職業教育,發展得卻並不順利。展翼飛委員說,市商業學校建校已經有54年了,在全國中職院校中辦校歷史也算最長一批的,但學校發展規模每況愈下,和其他發達城市沒法比。教學設備跟不上,師資力量越來越薄弱,政府投入不大,相關扶持政策滯後,中職院校近兩年發展舉步維艱。目前,我市很多大工廠、公司的一線操作工都是從中職院校走出來的,中職教育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應該給中職學校一席之地。
場外調查:
目前,全市共有2所公辦的高職院校,中職院校公辦的60多家,民辦的近40家,學校數量多,但每個學校設置的專業都大同小異,每個學校都缺乏自己的辦學特色和“拳頭”專業,辦學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地整合,很多職業教育學校沒有與市場進行有效對接,缺乏專業學習實驗室或實踐實習基地,學生的動手能力得不到有效訓練,導致職教“吸引力”大打折扣。
3.委員建議:20名委員聯名提案
打造教育基地
孫桂玲、夏煥新、高岩、趙立新、潘洋、霍玉夫、魏林、王述強、孫婧、董曉秋、郎濟纔、於濤、孫曉梅、崔瑞海、程岩、王希江、白雲、延鳳翼、孫麗萍、宋和良20名委員遞交聯名提案。委員們認為,要想讓引進哈爾濱的項目能盡快落地生金,那就要盡快打造勞動力品牌、生產出優質產品,而高素質勞動力的產生就要靠職業教育院校培養出色的畢業生。
因此,委員們提出,可在哈南工業新城和松北科技新城建設職業教育專門基地,市財政劃撥職業教育園區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引導資金,讓學生們既有地方學習,又有地方動手實踐。
合理設置專業
焦宏偉委員提案,職業學校要想辦得好,合理設置專業是關鍵。學校要深入到發達地區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了解未來社會需求哪種專業、哪種素質的人纔,開設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專業。各學校應根據自身情況開設特色專業,打造品牌專業。此外,我市還應建立督查機制,每年對職業教育發展水平進行一次督導評估,對待職業學校要定級定規,加強職業學校發展建設。
辦學教育多元化
石吉隆委員認為,要想改變我市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的現狀,決不能放松對民辦職業學校的管理。我市應把民辦職業教育納入全市職業教育發展規劃中,建成一批規模大、條件好、質量高、信譽好的民辦中等職業學校,形成與公辦職業教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同時,鼓勵民辦職業學校,通過多種方式參與聯辦職教中心和公辦職業學校,逐步形成政府主導,依托行業和企業以及社會力量參與的多元辦學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