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新春走基層】160萬森工職工告別『板夾泥』入新居
2012-01-30 08:25:4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趙輝 馬一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月30日訊 隆冬時節,記者走進森工林區看棚改。

  踏著厚厚的積雪,推開大海林林業局一戶人家的門,撲面而來的熱氣和在灶臺前快手快腳忙年的樂呵呵的女主人,頓時卸下了我們一身的寒氣。麻利的女主人邊掃炕讓座邊告訴我們:不遠處已經竣工的棟棟新樓裡,就有她家新房,等天兒一暖和就要收拾房子搬新家了。記者眼前浮現出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其樂融融的一家子、高高掛起的紅燈籠、灶間裡備足的黑凍梨粘豆包,在皚皚大山的映襯下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2009~2011年,在1009萬公頃的施業區、160萬職工群眾生活區裡實施的保障性住房建設,以及森工林區生態城鎮化建設,徹底敞亮了森工百姓的心。據介紹,三年間,我省森工林區棚戶區改造總面積高達1600萬平方米。

  惠民生 六十年陳欠三年還

  有一本書中曾描繪我省林區職工群眾棚改前的生活狀態:『推開樹枝板條綁起來的院門,走進堆滿木柈子的小院,低矮的泥草房裡,住著一家三代五六口人……』這場景,依然和五六十年前的深山人家一樣。

  到2008年底統計,建國60年間我省森工林區城鎮住宅規模僅2200萬平方米,平均每年新增住宅面積36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不足15平方米,低於全省40%,不及全國的50%。

  要用3年時間,還完60年的欠賬。這對森工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壓力;3年,要完成前20年建設規模的總和;3年,要拆遷棚戶區總面積1600萬平方米,遷徙人口超過12萬,相當於把一個中等縣市城區人口整體遷移。

  面對這場轟轟烈烈開展起來的改善民生的三年大會戰,耄耋之年的『老林業』們,翹首以盼。

  定目標攻克拆遷移民硬仗

  森工總局黨委書記高金芳說過一句掏心窩子的話:我們的工作只有對得起廣大職工群眾,纔能說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為這,森工人給自己定下目標,用3年時間讓160萬職工群眾安居。

  通北林業局78歲的孫繼和老人帶著兒孫搬完最後一件家具,他們終於可以告別自1962年到前進林場後就一直住著的、不足40平方米的板夾泥房。這天,是2011年11月14日;這房,孫繼和老人一家三代住了50年。

  到2011年底,我省森工林區職工人均居住面積已飛速提高到22.3平方米;新建、改造住宅及配套總面積近3000萬平方米,相當於再造了一座百萬人口以上的新城;這三年中每一年的城鎮建設規模,大約是過去20年建設規模的總和。

  推進林區城鎮化,就必須把當年利於生產而分散興建的大小林場、經營所整合撤並到中心區。3年間,森工林區共整合撤並188個山上林場、經營所,遷徙人口超過了12萬。這相當於一個中等縣市城區人口的整體遷移。

  這場拆遷移民硬仗,森工人硬是用心貼心、面對面、一對一的真誠、理解、耐心和服務,完成了水滴石穿。

  三年會戰,全省森工林區普遍做到了當年拆遷、當年施工、當年入住,拆遷棚戶區總面積約1600萬平方米,無一上訪事件發生,不僅創造了『和諧拆遷』,更創造了『森工速度』。搬進山下新居的拆遷戶、曾經的『山上人』感慨:我們也現代了!

  俱歡顏陽光灑滿新林區

  迎著溫柔飄灑的薄薄雪花,我們走進興隆林業局。

  一條筆直地通向視野之外的6車道,是省森工總局松花江林管局下轄的興隆林業局的『中央大街』。街兩側高矮錯落的林帶,包裹起一座座近幾年新落成的、漂亮的建築——興隆林業局小學、初中、高中、文化活動中心、圖書館、局史展覽館……街旁,還有個動遷老舊棚戶區建成的佔地1.5萬平方米的現代化時尚廣場——民生文化廣場。從建成那天起,這裡就成了百姓自發的活動中心。以這條街為軸,僅三五年間,一片片住宅新區、各類公共服務設施,拔地而起。

  2011年11月5日,當最後一片棚戶區改造工程『富民新區』交付使用時,在這裡住了一輩子,吃盡了『夏天臭水溝、冬天蹲冰窖、雨天屋漏水、風天壓房草、做飯柴禾熏、出門泥鋪道』苦頭的王大娘,接過新家的鑰匙,熱淚盈眶:『真沒想到,這輩子,還能活得像城裡人一樣兒!』

  自2009年實施棚戶區改造工程以來,興隆林業局累計建設居民住宅面積18萬平方米,讓2600餘戶居民告別低矮棚戶區,喜安新家。隨著『富民新區』的全面竣工,興隆林業局率先成為我省森工系統局址無平房的林業局。

  三年飛躍六十載。

  興隆,僅僅是我省森工全力實施棚戶區改造、推進全省林區城鎮化建設成果的縮影。

  森工人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大會戰,換來了我省林區百萬群眾生活安定、喜笑顏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