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雞西
搜 索
雞西場縣共建『四個轉變』拉動農業提速
2012-02-01 10:57:41 來源:雞西新聞網  作者:馬懷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雞西2月1日訊 近兩年以來,按照省委關於場縣共建工作的部署,雞西市與農墾牡丹江管理局創新工作思路,采取超常措施,狠抓落實推進,形成農墾帶動地方、地方支持農墾,墾地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場縣共建工作的開展,極大地拉動了全市農業農村工作的發展。

  以新思路謀劃場縣共建。雞西市確定了“場縣共建”工作總體思路,即加快“四個轉變”:由以往的示范帶動向全面推動轉變;由單純借助墾區優勢向優勢互補轉變;由傳統的幫技術、物質向幫助建立生產模式、管理方式、經營理念轉變;由分散、簡單的合作向系統、整體的合作轉變。市領導與農墾牡丹江管理局領導共同帶隊,赴建三江管理局學習農業合作經驗,共同組織召開了場縣共建推進會、互派乾部工作會議等,並聯合下發了《雞西市政府與牡丹江管理局合作共建實施方案》。去年,完成“三代”工作任務474萬畝,比2010年增加114萬畝。在全省場縣共建現代農業現場會上,雞西市委、市政府作了經驗介紹;省委辦公廳《工作交流》刊登了我市“大力推進‘三代’工作,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的經驗做法;黑龍江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我市“農場技術武裝地方春耕”的報道。

  以新模式推進場縣共建。雞西市與農墾牡丹江分局根據各自優勢探索出八種合作共建模式。一是大型機械開展代深松整地。發揮農場大型機械優勢,為地方進行高標准整地作業102萬畝。二是共建智能化催芽中心。各級政府投入補貼資金900多萬元,由農場負責設計、施工和技術培訓,共建了11個智能化浸種催芽中心,代催芽覆蓋本田25萬畝。三是共建標准化水稻大棚育苗小區。農場按照工廠化育苗標准,與地方共建水稻育苗小區16個,建大棚960棟,覆蓋本田5.8萬畝。四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場全程代耕。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把農戶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實現規模經營,由農場進行全程代耕。全市有16個專業合作社采取這種模式,全程代耕面積達4萬畝。五是開展機械化代收割。借助農場大型收獲機械,提高秋收效率和質量標准。全市代收面積達到145.7萬畝。六是航化作業代噴施藥肥。借助農場的航化設備和技術,代航化面積達30萬畝。七是共建農機合作社。將農墾大型農機與地方小型農機科學組合,聯合組建農機合作社,按照農場模式統一管理、統一調度、統一作業標准和收費標准,收入分成。八是承包經營農場土地。發揮農場的土地資源和地方勞動力資源優勢,由農民到農場承包土地或季節性務工。農民每年在農場承包土地80多萬畝,季節性作業100多萬畝,農民年可增收2.4億元。

  以新理念提昇場縣共建。在場縣共建中,雞西市不僅學習農場的先進技術,更注重學習農場的科學管理模式和現代發展理念。通過共建轉變農民傳統觀念。在場縣共建過程中,墾區把先進的生產方式、生產技術和標准化管理模式帶到了地方,使廣大農民看到了現代農業的樣板,切身感受到了現代農業的示范效應,思想觀念進一步發生了轉變。農墾選派的乾部也給地方帶來了新理念,促進了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的觀念轉變,為地方發展培育了一批新型科技人纔和農民。通過共建提昇農業標准化水平。場縣農業共建推進了農墾先進的生產技術向地方延伸,水稻智能化浸種催芽、大機械深松整地、自動化精量點播、毯式育苗等先進生產技術在我市得到廣泛推廣,並與我市自行研發的水稻隔寒增溫育壯苗技術等進行了綜合組裝,進一步促進了種植業標准化水平的提昇。我市種植業標准化率達到90%以上。通過共建促進農民科技素質提高。農墾通過幫助我市建設智能化水稻催芽小區、育苗大棚、共建農業示范帶以及選派技術人員到地方指導農業生產、聯合開展科技培訓等多種形式,對農民進行面對面地指導、手把手地傳授,使農民的科技意識進一步增強,科技素質和科學種田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共建促進農村經營機制創新。農墾規模生產理念還影響著農村經營方式,我市通過土地承租、使用權流轉、土地入股等方式,使農民的土地逐步向種田大戶、科技能手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集中,促進了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推動了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合理配置。

責任編輯:關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