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黑河2月1日訊 2011年,黑河市著眼於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堅持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為目標,突出重點、精心安排、統籌推進,全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
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黑河市緊緊圍繞種植業結構調整這一主線,全面推進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糧食生產實現特大豐收,糧豆薯總產創歷史最高水平。優化種植業結構,編制了《2011-2013年黑河市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等,確定了種植業結構調整總目標;增加農業生產投入,全市投入春耕資金29.11億元,比上年增長38.1%,各級政府投入支農資金5920萬元,比上年增長41.3%,落實國家和省糧食直補、綜合補貼、良種補貼等農業政策資金8.88億元,比上年增長18.9%;強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聘請省內農業專家組成講師團,深入到6個縣(市、區)開展巡講培訓,建設科技示范園區75個,重點推廣增產技術10項,實施高產創建面積662萬畝,增產糧食21萬噸;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新打抗旱井559眼,新建1000萬元以上大型農機合作社8個,全市各類農機合作社達到227個,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95%。
局市合作共建實現跨越。省委、省政府在嫩江縣召開全省場縣共建農業現場會,推廣了黑河市經驗,促進了局市合作共建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發展。市委、市政府領導先後三次與省農墾總局、農墾九三、北安管理局領導進行工作會談,局市共建辦聯合開展了調查研究,並組織召開了場、縣、鄉合作對接會,全市局市合作共建工作推進會議,進一步加大工作推進力度;深化糧食生產合作,全市實現跨區作業面積452萬畝,全年完成“三代”面積712.2萬畝,共建農業科技示范園區25個,墾地聯合開展測土配方施肥面積200萬畝,航化作業25萬畝,農場向地方派駐農技人員665人次;合力推進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建設了龍鎮工業園區,對沾河木材加工園區進行了調整完善,聯合建設了北大荒百萬噸礦泉水、嫩江完達山乳業、九三現代物流中心等項目;重點推進了雙山省級合作共建小城鎮示范區建設;完成了七星泡農場與白雲鄉“星雲連心橋”、五大連池市龍鎮與龍鎮農場“紅燈記”廣場建設。
新農村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全面推進。聘請高水平的專業機構進行村鎮統籌布局規劃。目前,10個示范鎮已全部完成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218個中心村完成建設規劃;加強10個重點示范鎮建設,新修建通鄉(村)公路42公裡,鋪裝自來水管道29.7公裡,新建住宅樓68.1萬平方米,新增綠化面積89.9萬平方米。
農業產業化呈現良好態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農產品加工業和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農業產業化實現較快發展。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今後一個時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加快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強力推進了5個省政府重點項目建設;重點推進大豆、小麥、馬鈴薯、玉米、甜菜等基地建設,實現了企業與基地優化配置;開展龍頭企業與基地對接試點,大力推廣“基地+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模式,使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逐步從松散型向緊密型發展,農企間的新型利益共同體逐步形成。
對俄農業合作與交流不斷深化。全市境外農業開發企業27家,開發項目36個,境外開發土地面積95萬畝;境外農業合作層次進一步提昇,在俄阿州布市齊格裡村建設了中俄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區,新建日光節能溫室1棟、大棚兩棟,種植面積9000公頃,實現經營收入2000萬元;出口基地建設日趨完善,新增境內果菜出口基地面積2萬畝,總面積達10萬畝,基地果菜年出口率達到50%以上;科技合作逐步深入,中俄開展科技合作項目10個,引進化控技術1項,引進大豆、馬鈴薯品種38個,引進野生大豆、麥類、玉米等品種資源57份。
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顯著提高。黑河市把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和規模經營作為推進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的基礎,爭取省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資金,新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40個,總數達到690個,帶動農戶突破6萬戶,經營耕地38萬畝,為農民提供生產資料1.8萬噸,極大地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建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全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達520萬畝,流轉農戶8.76萬戶;各地政府投入補貼資金,支持農民參加種植業保險,有效降低了自然災害對種植業收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