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72歲老人義務看守日軍侵華罪證1300多個日夜
2012-02-03 13:13:44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作者:陳雲朋 連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3日訊 在佳木斯,有一座鐵路橋。沿著松花江畔的木棧道一直向西走,在原鐵路橋舊址的附近,有一座侵華日軍留下的碉堡。牆體裡面是青磚或紅磚,外面包裹著鋼筋水泥,歷經幾十年的風雨,依然保留著最初的輪廓。在附近的一個高崗上,一位老人坐在小馬紮上,像一名“哨兵”一樣看守著碉堡,他,就是劉俊田。

  古稀老人看守日軍罪證

  1日15時許,72歲的劉俊田像往常一樣的看守在碉堡旁,陪著他的只有一棵老榆樹和一個小馬紮。

  劉俊田說,1932年,侵華日軍佔領東北,佳木斯淪陷,為了將中國土地上的原煤、原木等大批資源偷運往日本,1939年修建了這座從佳木斯通往鶴崗的鐵路橋,並在橋頭修建碉堡派日軍日夜把守,可疑人員進入警戒范圍,一律開槍射殺。老人說:“日本侵略者為修建鐵路橋和碉堡,抓走了許多中國百姓去做勞工,沒有‘良民證’的人幾乎不敢上街,因為一旦出去就會被‘抓浮浪’。日本人對待勞工慘無人道,每天只給他們吃發霉或長蛆的谷糠、橡子面,勞工有病了也沒有人管,看著人不行了就扔到坑裡,被抓去的中國勞工死傷無數,也有想逃跑的,但被抓回來輕則毒打重則槍斃。”劉俊田還有個舅舅,據他說多半是死在了日本人手上。

  老人眼中噙滿淚花繼續說:“我退休後總在江邊溜達,發現很多人瞄准了這座碉堡,拆上邊的鋼筋和鐵賣錢,沒多久,碉堡內的樓梯便被拆塌了。在他們眼裡,這只不過是一座破舊的廢棄建築而已。在我眼中,這卻是日軍侵華鐵一般的罪證,是上萬勞工的血淚史。”

  就這樣,2008年4月,劉俊田在退休後再次“上崗”了,每天義務守碉堡,陪他的只有一棵老榆樹和一個小馬紮。

  “我能動,就要守在這裡”

  “你們不能拆碉堡,這得給咱子孫留著,記住鬼子當年怎麼侵略我們的。”這樣的話從2008年至今劉俊田說過幾十次。2009年8月的一天,三五個年輕人進入碉堡拆解鐵制窗戶,劉俊田衝上去制止,一個年輕人說:“關你什麼事?碉堡又不是你家的。”“不是我家的,但是是國家的,拆了它用什麼證明歷史?”年輕人翻了臉:“老頭,再管閑事,小心我們揍你!”劉俊田也急了說:“我在這一天,你們甭想動碉堡一塊磚頭!”此時,一名武警戰士路過,和老人一起趕走了這些年輕人。當晚,劉俊田飯不吃,水也不喝。李阿姨一問,纔知道他在為那幾個年輕人的事情生氣。

  很多人問他,3年多就這麼過去後不後悔,他搖搖頭說:“我們不能留給子孫後代一堆碎磚吧?只要我能動,就守在這裡!讓它作為歷史見證,告訴後人,勿忘國恥。”

  一座侵華日軍留下的碉堡面臨被私自毀壞的危險,佳木斯72歲的老人義務扛起看護職責

  家人從反對到支持

  近四年的時間,劉俊田每天8時從家出發,夏天順著江邊步行十幾裡路,冬天就坐18線公交車從城東到城西,1300多個日日夜夜始終如初。

  老伴李桂珍還是通過某天“跟蹤”丈夫,纔知道丈夫已經當起了義務守堡人。面對老伴的舉動,李阿姨不能理解,四個女兒更是強烈反對:“累壞了身體怎麼辦?制止別人破壞碉堡,萬一人家把你揍一頓多不值?”

  劉俊田一直堅持著,守護碉堡是他的念想。有一次,他被大雨澆了個透心涼,發起了高燒。老伴和女兒們堅決不讓他再去了,劉俊田看著老伴和女兒們說:“這是歷史,是侵略者的罪證,咱得把它留下來,如果毀了,若乾年後,我們拿啥教育後代啊?”

  老人的執著感動了家人。從前他的午餐是兩個咸鴨蛋和兩張餅,偶爾也去包子鋪。現在,李桂珍會為他准備可口的飯菜;遇到刮風下雨下大雪的天氣,四個女兒的電話一個比一個急,爸爸,今天早點回家!女兒們為他買了厚厚的雪地靴和防寒保暖的優質棉服,李桂珍還把自己的兔毛絨衣拆了縫在他的棉服裡。

  夏天每天看護6到8小時,冬天堅持兩三個小時。一年穿壞一條棉褲,走壞一雙棉鞋。長期風吹日曬,他的皮膚已變得黝黑。慢慢地,周圍人都知道了這個老人,紛紛向他挑起大拇指。

  為參觀者講解侵華歷史

  如今,劉俊田又添了一個新工作,為前來參觀橋頭堡的學生們做起了講解員。2009年,一個中學的歷史老師領著40多名學生來到這裡參觀碉堡,劉俊田收起馬紮,主動為孩子們講起這座鐵路橋和碉堡背後的歷史故事,孩子們的小臉都變得凝重起來。

  一轉眼,劉俊田已經看護碉堡三年多了。他說,近些年,時常有人來參觀碉堡,也有學校組織學生來的,最多的一天能達到50多人,甚至有外國人也曾到這裡探訪。只要人們願意,劉俊田就給參觀者做義務講解員,帶著他們看碉堡、講歷史,讓守護的意義延伸到更多人的心裡。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