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7日訊 “三亞保安打人事件”,在海南省三亞市當地引發極大社會關注。6日,記者輾轉連線三亞市政協委員及三亞市著名景區負責人。
談及“三亞保安打人事件”,三亞市政協委員、三亞市紀委特邀監督員李毅很激動。他說,應客觀公正地看待這一事件。三亞是個以服務業為主導產業的旅游大都市,從服務行業的行為規范來講,無論誰先動手,保安畢竟是服務行業從業人員,三亞市對服務行業要求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所以,保安應當采取文明克制的態度並在對方先動手時報警,或許就能避免與游客的正面衝突。這一事件還暴露出三亞的文明宣傳和文明禮素質教育力度有待加強。
同時,李毅也坦言,近年來,一些東北人在海南的不文明行為,的確使海南人對東北人產生了一些不良看法,這也是出現打人事件的一個原因。
“天涯海角”景區副總經理戴彬森向記者表示,不論該事件中誰先動粗,保安作為服務行業從業人員,毆打游客就是不文明,給服務行業抹了黑,所以旅游景區要以此為戒,不斷完善管理機制,加強對服務人員文明素質培訓和教育,做到“行前宣傳教育、行中督促提醒、行後總結反饋”,促進旅游業的整體發展需要依靠全國人民的努力。
哈商大法學院院長:普通民事糾紛案件暴露出深刻問題——東北人不該被“妖魔化”
市人大代表、哈商大法學院院長王福友,通過本報對“三亞保安打人事件”進行“發言”。
作為中國商法學研究會理事、全國政法院校經濟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黑龍江省法學會常務理事,王院長在法學界榮譽等身。談及“三亞打人事件”,王院長分析認為,“三亞保安打人事件”本身是一樁極其普通的民事糾紛案件,但其背後暴露出的問題卻非常深刻。
王院長拋出了“三個觀點”:首先,從社會角度來看,近年來,我國地區發展不均衡,一些地區經濟上發達,導致這些地區的人產生了一種身份上的優越感,從而對東北地區不斷進行“妖魔化”。正是這種優越感,使這些地區對南北兩地人的日常行為采取了“差別對待法”。而從法制化角度來分析,這種觀念是非常危險的。這種危險,不僅會體現在人和人的相互對待上,甚至會誤導政府的施政行為,從而導致基於地方保護主義的需要而出現違反對人的平等對待原則,使得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對人的尊嚴輕視和遺忘。
其次,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在法制社會裡,政府應始終圍繞為普遍性的人民負責,而不僅僅是對本地域的人負責。在“三亞保安打人事件”這一類因地區觀念差異而引起的社會糾紛問題上,政府部門更應該承擔為消解這種差異而做出努力的責任。“國際旅游島”的建設,僅靠硬件建設還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依靠由人文環境建設、法制環境建設等與國際標准相適應的軟環境建設來實現。
最後,從解決問題的角度看,“三亞保安打人事件”仍然應該放在法制的框架內去解決,將這個事件平常化,並盡快解決。社會各界對這一事件的深層次反思是必要的,但不應該影響到這一事件的公平處理。其實,這就是一個普通的治安案件。
評論:三亞,該有藍天大海的氣度
關於海南,有這樣一個數字:30萬黑龍江人生活在那裡,許多“候鳥人”把那裡當成了第二故鄉。度假天堂三亞,更是很多龍江人度假的首選。然而讓人想象不到的是,他們竟然在三亞遭受到如此令人心寒的對待。
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氣味、品格與風度,是開放還是保守,是包容還是狹隘,是大度還是卑瑣,往往通過城市的舉手投足體現出來。同樣面對一個突發事件撕裂的傷口,開放的城市體現素質,包容的城市選擇彌合,大度的城市承擔責任。同樣,心有戚戚者則選擇逃避或者敷衍塞責。三亞“打人門”事件已經發生多日,重傷的張先生還躺在醫院裡,張芊依舊為父親的病情奔波。另一方面,打人者卻在悲情喊冤。作為事件的處理方,三亞警方還在沒完沒了的調查,糾結於某警察是否說過歧視性語言。時間在流逝,各方的火氣在燃燒。而這一切的後果是使三亞城市形象受到重創,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而比信任危機更可怕的,是三亞政府的麻木不仁。正是由於三亞政府的拖延與敷衍,纔使得小衝突變成了大事件;正是由於三亞政府的態度曖昧,纔使得各方都覺得壓抑與糾結。如此拖拉的事態處理,凸顯了三亞所面臨的問題——還沒有走出閉鎖的社會形態。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來者都是客。客人喝多了失禮了,卻被家人打出了腦震蕩。這個時候是評判客人的失禮,還是搶救客人的生命、懲罰肇事的家人,相信明事理的家長都會做出理智的選擇。
藍天碧水沙灘海浪,這一切天賜的勝景,是三亞吸引游人的地方。然而,比自然景觀更吸引游人的,是優秀的人文環境。我曾經在地圖上觸摸三亞,神往那裡的碧水藍天。可是現在我不免要追問自己,我還要去三亞嗎?我還敢去三亞嗎?即使我去了三亞,我還敢於站出來保護自己的權益不受侵害嗎?三亞,在打造國際旅游島的時候,更該具有藍天大海的氣度;三亞,除了天賜的自然風光之外,我們還需要一份人文的關懷,需要一份生命的溫暖與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