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雙鴨山
搜 索
雙鴨山成為龍江東部地區經濟最活躍城市
2012-02-09 14:33:54 來源:雙鴨山日報  作者:楊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雙鴨山2月9日訊 綜合實力實現歷史性跨越,經濟結構取得戰略性調整,城鄉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先後榮獲“中國金融生態城市”、“中國最具創新力十佳城市”和“中國十佳投資創業城市”等稱號雙鴨山,今天已經成為龍江東部地區經濟最活躍城市。

  近年來,雙鴨山堅持“生態、平安、富裕、和諧”發展理念,緊緊圍繞“三步走”和“五區一城”戰略目標,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社會跨越趕超,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快車道,全市主要經濟指標連年保持高增長。

  全市經濟加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實現了由全省後排向第一梯隊的邁進,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年均增長17.5%和30.6%,糧食產量比5年前增長66.6%。按照市地綜合實力14項評價指標測算,雙鴨山市進入全省第一梯隊的目標基本實現。地方財政實現了由弱勢財政向實力財政的轉變,縣域經濟實現了由常態發展向持續趕超的跨越,雙鴨山市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先進市。

  產業結構加速調整、發展邁出科學步伐。通過戰略性調整經濟結構,三次產業結構五年間由28.1:41.4:30.5調整到26.5:49.2:24.3。產業結構實現了由農業大市向工業強市的轉變,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2.7%,超億元、稅金超千萬元的企業分別增加到25戶和14戶,絕對值平均每年超越一個市地。工業稅收佔全市稅收比重達到75%,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6%。全市累計完成招商引資到位資金808.5億元,是前五年總和的4.6倍;新上千萬元以上項目538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28個,完成投資488億元。特別是建龍200萬噸鋼鐵等大項目的竣工投產,國網能源煤電化等項目的開工建設,有力地推動了資源轉換、產業轉優和發展轉型,主導產業實現了由“一煤獨大”向煤炭、電力、鋼鐵、煤化工、農畜產品深加工、新能源、新建材“七大產業”支橕的戰略性調整。全市非煤產業比重提高到55%。新能源、新建材等新興產業投資額已佔產業項目總投資的25.4%。單位GDP能耗年均下降5.5%。

  基礎設施建設大投入、城鄉面貌五年大變樣。城市建設累計投資47.5億元,是前五年的8.3倍。建設和改造國道、省道、通鄉通村公路和城區道路352條,總裡程1834公裡,分別是前五年的2.3倍和1.6倍。哈同高速雙佳段、集同段建成通車,結束了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安邦河治理、博物館、社會福利中心、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文廣中心、廣場公園等一批改善功能、改變面貌的重大基礎設施相繼開工建設和投入使用。全市累計完成植樹造林74.5萬畝,建成區森林覆蓋率和人均公共綠化面積均超過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有望進入國家森林城市行列。2012年先後改造農村泥草房5.7萬戶,建設通村公路1667公裡,新建和改造村級活動室182個,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所有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村村建成標准活動室、農村飲水基本安全。建成了12個引領新農村建設模式的示范村,使新農村建設層次和水平大幅提昇。在全省率先推進了以整合城鄉建設資源、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為目標的8個“時代新城”建設項目,可搬遷農戶1.2萬戶,吸引5萬農民進入城鎮,拉動城鎮人口增長6個百分點。

  未來五年雙鴨山市將堅持“三步走”發展戰略,以打造經濟強市為目標,加快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和“五區一城”建設,做強做優“七大主導產業”,加快實現綜合實力跨越提昇,城鄉區域統籌發展,“四個文明”同步推進,努力把雙鴨山建成以實力、秀美、幸福為主要標志的現代新興工業城市。

  壯大實力。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0%左右,到2016年達到1200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16年達到60億元;調優結構。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到16:54:30;煤與非煤產業比例調整到30:70;新興產業比重達到10%以上。煤炭、鋼鐵、電力、煤化工、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等主導產業規模進入全省前列;扮靚城市。南市新城配套齊全,濱水北城粗具規模,環山東城特色突出,生態西城風貌形成,中央商城品位提昇。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城鄉生態和環境質量恢復良好,森林覆蓋率達到41%以上;做實民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12%和10%,達到28192元和14425元。城鄉居民就學、就醫、住房等條件顯著改善,就業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城鄉差距逐步縮小。

  今年,雙鴨山市在全面加快建設經濟強市步伐中,突出產業優化昇級,加快構築新型工業體系,抓項目壯園區,確保工業主導地位實現新提昇;突出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抓農業強基礎,確保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新突破;突出第三產業振興,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抓三產增活力,確保第三產業實現新發展;突出功能品位提昇,加快打造山水生態名城,抓城建提功能,確保城市面貌發生新變化。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