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綏化
搜 索
綏化市獲全省糧食生產突出貢獻獎 糧食總產305.8億斤
2012-02-14 08:35:31 來源:東北網-綏化日報  作者:齊麗 安雅心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14日訊 2011年,綏化市糧食總產達305.8億斤,比上年增產36.7億斤,實現了“八連增”,年均遞增18.3%,用佔全省1/7耕地,生產出1/4以上糧食產量。肇東、海倫、北林、青岡、慶安5個縣(市)區被國務院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肇東、海倫、北林、望奎、慶安、青岡、蘭西、安達、明水9個縣(市)區被評為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綏化市獲得全省糧食生產突出貢獻獎,市農委獲得全省糧食生產貢獻獎,有40人獲得全省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等稱號,獲獎總數佔全省的28%。

  近年來,綏化市從建設國家可靠大糧倉的大局出發,科學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大力實施“強基礎、上科技、活體制、強機制”四大工程,糧食生產能力和產量連年提高。

  實施基礎建設工程,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十一五”以來,共投入水利工程建設資金25億元,新建和維修加固大型水利工程項目28個,增打機電井12480眼,水田硬質化渠系總長度達到447公裡。共爭取農機化建設資金9.6億元,新購置大中小型拖拉機及配套農具12.3萬臺(套)。為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投入5400萬元建設水稻智能催芽車間22個,供苗能力達到175萬畝,全市建設育秧大中棚17.2萬棟,大中棚育秧率達到90%以上。全市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1200萬畝,是5年前的1.5倍。

  實施科技長入工程,不斷提高糧食生產水平。綏化市堅持農機農藝農戶相結合,良種良法良田相配套,大力提昇農技推廣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圍繞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栽糧食作物,逐步建立起了適宜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的高產栽培技術體系,模式化栽培和標准化技術覆蓋面分別達到90%和95%以上。重點建設了北林到慶安、綏棱和北林到肇東、安達等水旱田5條生產示范帶。在示范帶上,打造了158個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園區。實現了市、縣、鄉、村、戶五級聯動的科技推廣網絡體系。

  實施經營創新工程,不斷挖掘糧食產能效益。綏化市重點采取5種模式推進糧食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一是合作組織模式。全市組建了種植業專業合作社1257個,統一耕種土地面積達160萬畝。二是大場大戶模式。鼓勵支持外出務工農戶采取租、包、串等多種方式,將土地向種田大戶、家庭農場集中,全市種植規模在200畝至500畝的大戶達到3200多戶,面積在50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300多個,總面積達140萬畝。三是產業基地模式。依托龍鳳、中糧等128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采取建基地、簽訂單等方式,帶動規模經營面積1750萬畝,參與農戶達78.8萬戶,簽訂各類農業產業化合同訂單40萬份。四是場縣共建模式。積極引進農墾系統各類大型農機具和管理模式,通過租賃承包和代耕、代播、代收等方式推進規模集約經營,到目前,經營面積達258萬畝。

  實施機制保障工程,不斷積蓄糧食發展後勁。市委、市政府實行“一把手”負責制,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引進建三江墾區先進的生產模式和管理經驗。出臺了扶持政策,今年一次性為肇東綠色食品產業園區投入2000萬元,各地在秋整地、智能催芽基地、大棚建設、水利建設、合作組織建設等方面制定了獎勵政策,拿出獎勵資金達2800多萬元。積極整合農業開發、扶貧、項目、信貸、部門投入和農民自籌資金,捆綁使用,集中用於糧食產能建設,僅2011年就投放春耕生產資金63億元。縣鄉兩級在水稻智能催芽基地、大棚建設、水利建設、秋整地等方面無償投入資金5億多元。各地各部門爭取國家和省農業基本建設項目80多項,總投資額為14.62億元。采取多種措施防災減災,把損失降到最低,保證了糧食豐產豐收。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