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4日訊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橕,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文件的頒布實施,更是給農民指明了方向。
集賢縣豐樂鎮慶豐村的11名農民卻踏上了前往哈爾濱的火車,到省農科院園藝分院進行參觀學習。
在集賢縣召開的全縣發展鄉村果菜產業動員大會上,集賢縣計劃利用3年時間,在全縣范圍內種植面積達到10.5萬畝的棚室水果蔬菜,這不僅為集賢縣的發展帶來了商機,更是給一直以來以大田種植為主、靠天吃飯的農民們帶來了一條通向致富的快速路。
種植溫室大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除了有縣委、縣政府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有技術。這對以往沒有接觸過溫室栽培的農民來說,可是出了一道“難題”。慶豐村村委會主任邢啟國告訴記者:“聽說有進省學習的機會,村裡有30多名村民都來報名參加,但由於票源緊張,只買到了11張票,所以只能先去這麼多人,等以後有機會我們還要帶著村民去看看。”
在省農科院園藝分院的智能溫室,通過電子屏幕和實地參觀,此行前往的11名農民親眼目睹到了溫室栽培蔬菜的全過程。雖然只有僅僅兩天的時間,但卻令他們終身難忘。村民楊威告訴記者:“正月裡到省裡學習,真是不虛此行,看著佔地約10000多平方米的智能溫室裡長出各式各樣的新鮮蔬菜和水果,感覺特別不可思議,更是讓我開了眼界,科技種植真是太厲害了!”
在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以往在農村過年的這個時候,村民們基本上都是以打麻將來打發時間。而自從集賢縣果蔬產業開始啟動後,村民更多的是開始忙著怎樣建大棚?怎樣跑項目?怎樣學技術?雖然此次學習的時間較短,但每個人都非常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通過參觀學習,更增強了村民的決心和信心。回來後,大家開始著手建設大棚,架電、焊骨架、建溫室……村民們忙得不亦樂乎。邢啟國還告訴記者:“雖然建溫室大棚對農民來說是一件好事,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但由於宣傳到位,加上農民科技種田的意識強了,目前建果蔬大棚的村民熱情依然很高,尤其是一些年輕人了解政策,掌握市場,目前村裡果蔬大棚的大戶,基本上都是他們搶在了前頭。”
據了解,慶豐村所轄一個自然村和一個自然屯,人口430戶,土地面積13000多畝,一直以來以種植玉米為主。據統計,2011年由於乾旱,只有約10%的農民賺錢,70%的農民都賠了錢。長期以來,村民們一直都在想著怎樣纔能對抗惡劣天氣導致減產的現象,溫室果蔬大棚無疑為大家帶去了希望。統一規劃、統一地點,政府給協調貸款,還給補錢,自己只需要籌款約30%就可以擁有果蔬大棚,而且,在栽植過程中,省農科院的專家負責全程技術指導,這更給廣大村民吃了一劑“定心丸”。
據介紹,慶豐村計劃建高標准溫室大棚11棟、普通大棚80至100棟,將主要以種植甜瓜為主,種植技術以打造綠色品牌推向市場。 “將來,我們種植的品牌甜瓜不僅要銷往全縣乃至全市的各家各戶,我們立志將這項產業做大做強。”村委會主任邢啟國面對果蔬產業的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