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6日訊 隨著經濟社會事業的蓬勃發展,群眾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為了能讓全區群眾共享經濟建設的成果,新興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入力度越來越大。目前,這個區的24個村屯,都建成了農民書屋,覆蓋率達到了100%。新興區還以文化館、文聯為載體,培養出一支底蘊深厚的文藝骨乾隊伍,不斷拿出新的文藝作品,深入到社區、村屯,使群眾的文化生活逐漸豐富起來。
堅持開展主題文化活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去年,這個區開展了紅歌合唱比賽活動,來自紅旗鎮、長興鄉,及十個街道的紅歌合唱隊,均由黨員乾部和群眾組成,參加演出人數達到了2000多人。紅光村作為國家級文明村和省級文明示范村,還組織村民參加了全省農民紅歌賽,在龍廣電臺進行了現場直播。“新興夏日大舞臺”也已經走過了六個年頭,受到老區人民的普遍歡迎,參加演出的單位排練節目時力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他們演出的節目都是相關單位自創、自編、自演的,既高雅又通俗,既現代又傳統,從多角度展示了新興區乾部群眾開拓創新、敢於爭先的精神面貌,充分體現了老區群眾文化活動的整體水平和行業風采。
為使群眾文化活動更加貼近百姓生活,在以豐富居民文化生活、傳播先進文化思想為目標,在居民自娛自樂的基礎上,又融入了共創和諧社區、共建和諧家園等新內容,使文化活動的內涵更加豐富、內容更加深厚。近幾年來,這個區還把文化活動進行了延伸,廣泛動員轄區各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以及鎮、街道、社區,組織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在各街道社區廣場,還廣泛開展了太極拳、太極劍、體育舞蹈、秧歌等文體活動。這種濃郁熱烈的文化氛圍不僅鍛煉了他們的身體,也愉悅了他們的身心,轄區群眾在娛樂中感受到了一種新的文化氛圍。 在第六次黨代會上,新興區又提出了“文化惠民”工程,將進一步加快文化載體建設,抓好城鄉基層文化陣地和文化服務網點建設,推進街道社區、鄉鎮村屯文化活動中心建設,構建全覆蓋、普惠型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通過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眾文化活動,推動其向常態化、長效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