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18日訊 走進佳木斯市東風區一片低矮的平房區域,拐過幾條彎曲的街道,就到了一條狹窄的小巷,在兩扇緊閉的鐵門前,她停下腳步,搓了搓手開始拍打門上的鐵環:“家裡有人嗎?”不見回應,她又把耳朵貼在門上聽了聽:“電話沒打通,不會有啥事吧?”
她叫劉輝,是佳木斯市東風區雙勝社區居民,在2006年佳木斯市舉行的面向社會的公益性崗位招考中,她成為一名社區低保協理員,協助社區主任做低保救助工作。
二月初的一個冬日下午,記者來到佳木斯,記錄了她走訪低保戶的經過。
“年前老高左腿意外砸傷,低保局馬上把他送到醫院治療,花了不少錢,腿保住了,還得繼續吃康復藥。”兩分鍾後,院內傳來應門音,開門的是老高的母親。劉輝一邊向我們介紹情況,一邊麻利地走進屋子,就像回自己家一樣。
“高大哥,治療腿傷花了不少錢嗎?”老高歡迎記者的到來,對治療費用卻一無所知。
“砸傷腿後他疼暈了,治療過程也不知道,為了讓他安心養病過好春節,大家也沒提錢的事兒,等以後我再告訴他具體費用和民政、醫院等部門救治的整個過程。”劉輝告訴記者,不少低保人員並不太清楚他們可以享受哪些疾病救助政策,這時他們低保協理員就成了最重要的“傳聲筒”,一遍遍地告知他們相關手續辦理流程,手把手教給他們怎麼填寫申報材料;也正是因為她給大家帶來了最需要的幫助,現在大家有了困難都會找她。
走訪中,劉輝的手裡一直拿著一個小本,裡面密密麻麻記錄著一堆數據:雙勝社區,128戶低保戶,270餘人……姓名、年齡、住址、聯系方式、疾病史以及近期家庭狀況一應俱全。劉輝說,“這一片兒的低保戶,你不用查電腦,我都知道。”
六年前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她的工作開展可並不順利。低保是一個動態機制,新納入的、不符合條件被清退的……寫材料、遞申請、做核對,都需要時間,有些群眾認為這是政府在刻意為難,不理解不配合。劉輝是“4050”人員,屬於就業困難群體,能有現在的工作,她認為這是政策的照顧,所以工作中她一直想去幫助更多人:“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說是弱勢群體,其實是大家的左鄰右裡,有人需要緊急幫助,就得有熟悉情況的人將他們的需求反映上去,慢慢地,大家將心比心,了解了,熟悉了,凡事都好溝通了,政府部門做起事情來也就順暢了不少。”
和大家相處久了,難免有感情。去年,社區有位她經常幫助的低保老人去世了,劉輝心裡就一直不舒服。今年,她增加了拜訪次數。孫長珍老人是三無人員,在社區租房住,不管是路過還是特意,劉輝總找機會多來看看,這次也不例外。
“幾年前,低保檔案都是紙質的,厚厚的一摞,翻閱查找東西都不方便,現在早已經變成了電子化辦公,規范方便;幾年前,低保的覆蓋面還沒有這麼大,低收入人群的救助政策也沒有完全展開,現在這些都有了,還有了臨時救助。”6年間,劉輝見證了低保工作的變化,也收獲了喜悅,“當我敲開一戶家門,給他們送去御寒的棉衣,或者告訴他們春節的補助款到了,看到他們最質朴的笑,我心裡也暖呵呵的。”
說著說著,又到了一家,停步,抬手,雙手拍打大門,一時間,小巷裡,又響起了一陣敲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