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玉如教授
2012-02-18 21:05:46 來源:東北網  作者:金聲 曹曦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徐玉如院士渤海實驗現場指導博士生。

    東北網2月18日訊(金聲 記者曹曦)“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一句詩,是一種狀態、一種境界。也是一種人生吧。

  哈爾濱工程大學裡有一處很普通的兩層紅樓,學校裡的人簡稱它為“三乙”,“三乙”是個有魅力的地方。找徐玉如院士就要到這裡,這裡是“海洋綜合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是智能水下機器人的家,是一個優秀的學科帶頭人領導著一個優秀團隊戰斗的地方。

  1961年徐玉如走進了赫赫有名的“哈軍工”,走進了這裡的中國第一個潛艇專業。他的一生也由此和海平面之下的世界聯系在了一起——那個神秘、深邃、變化莫測的藍色世界。

  流光倏忽,四十多個春秋轉瞬就過去了。這些年中,他的名字有過很多光環: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勞動模范、全國國防科技工業先進工作者、黑龍江省優秀黨員;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的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智水”的成熟與院士的成長

  徐玉如教授和水下機器人的緣分已持續了3個“五年計劃”。機器人不稀奇,現在它的家族大得很,有陸地的、太空的、水下的,水下機器人的技術要求就已是不同於它家族的親戚了,再加上“智能”兩字,那麼它對於人類智慧的考驗就更是全面了,所以這樣的高精尖項目必須在學科的交叉融合中經歷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纔能完成。

  我國“水下智能機器人技術”的研究工作是在“八五”期間開始啟動的,這是一個跨部門預研重點項目,也是跨多個學科的一個大項目。哈爾濱工程大學作為技術牽頭單位共有5個系、9個課題組參加研制,校外還有3個單位參與,總計是12個課題組100多人投入到了這項工作中。徐玉如院士作為總體技術組副組長和系統集成負責人從“八五”起開始了與它同呼吸、共命運的不解緣分。 “七五”期間他的科研工作已使他在潛器操縱性、潛器動力定位技術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並有了技術與經驗的積累,這也為他後來主持智能水下機器人研制奠定了基礎。

  這些成績包括:1973年,他在深潛救生艇的研制工作中做出了一系列開拓性的工作,比如,利用平面運動機構在水平型循環水槽中的試驗,以及理論推算共獲得67個重要的水動力系數,這是國內首次獲得水動力系數最多的試驗項目;在主持“潛器四自由度動力定位系統”項目的研制工作中,他領導了包括水動力計算、試驗模型設計、自動控制、水聲等多學科在內的任務組,研制的樣機系統成功地在水池和松花江中實現了四自由度動力定位,這是我國動力定位技術的起點與基礎,獲得1991年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在這個項目中,作為技術骨乾,他在潛器系統建模和動態仿真等關鍵技術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帶著這些經歷,徐玉如院士在90年代初全身心地投入了智能水下機器人的研制。

  如今,智能水下機器人從“八五”走到了“十五”,已經發展了4個型號,創造它的人們還在為它的成長忙碌著。十幾年來,人們看到:看到它一步步實現了自主導航、自主避障和自主簡單作業,成功地在海洋環境中實現了自主識別、自主繪圖、自主作業以及自主遠航,看到它們獲得中船科技進步一等獎、國防科學技術一等獎直至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也看到新型號開始啟動,它打算在復雜的航道與港灣進行復雜的作業,很快它將到湖、海中一試身手……。

  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

  留日回來的蘇玉民博士歸國後加入了徐教授的課題組。在他選擇這個隊伍的諸多原因當中,徐教授作為學科帶頭人表現出來的科學素養是重要的一個。

  30年的科研歷程,徐玉如教授在學術上孜孜以求,每一項成績都是經過腳踏實地的努力獲得的實實在在的東西。2003年機器人海試時正趕上刮風下雪,大家穿著棉襖還凍得直淌鼻涕,學校領導到現場看望大家時,船上所有的人——院士、博導、工人都一個模樣了。提到當時的艱苦,蘇玉民老師沒有任何抱怨,相反他說“自己非常高興”,因為這纔是他渴望加入的團隊,也只有這樣纔能乾出成績。

  徐玉如的科學精神還體現在:他決不誇大其詞、也不弄虛作假。項目論證也好、報獎也好,包括申報工程院院士,他帶領大家對材料進行斟酌與推敲時,始終本著:做了什麼就寫什麼,行就行,不行就算了,絕不吹噓。

  “智能水下機器人技術”的開創者鄧三瑞教授在選擇徐玉如接手主持“八五”以後的研制工作時,首先就強調:“徐玉如不亂吹牛”。徐玉如做事謹慎,他不會為了先把錢弄到手而去向上級吹,他不乾這種事。我們提出科研目標要高而可攀,不高要你乾什麼?要有一個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高度,要可為,同時要實事求是,徐玉如是理論分析有把握了纔做。”這是一種負責任的科學工作者應有的態度。


 

  “與有肝膽人共事,於無字句處讀書”

  在以徐玉如教授為核心的這個集體中,無論是縱向的追溯、還是橫向的考量,都讓人感受到一種英雄相惜、肝膽相照的情懷。

  徐玉如院士在談到自己走過的路程時,總是在強調:他最感謝的一是他的兩位老師,二是他的這個團隊。

  教授的兩位恩師,一位是我國第一艘常規動力潛艇的總設計師、第一艘核潛艇的顧問——鄧三瑞教授;另一位是我國水聲專業的創始人之一楊士莪院士。他們對徐教授的幫助、指導,他們的人品、學風、觀念以及對科學的態度使教授受益匪淺的同時,對他們由衷地感激與敬重。

  選擇徐玉如接手這項工作,鄧教授強調:“首先他不吹噓,二是他極為勤懇,做事不怕勞累,這是很重要的品質。他始終很努力,決不大大咧咧、隨隨便便。不勤奮就能成功的不能說沒有,但很少,碰上是偶然,這個項目很復雜,日子長著呢,幾個五年計劃恐怕完不了,必須要不辭勞苦。三是他能帶動手下人團結共事。矛盾難免,但無原則瞎胡鬧在這個組裡沒有。現在浮躁之風盛行,吹吹唬唬弄錢的事很多。課題組的發展中起骨乾作用的人很主要,領頭人松松垮垮、歪門邪道,事情無論如何搞不好。”

  在這種信任之下,徐玉如從1995年接手領導這個隊伍繼續前進。近十年來,項目不斷發展,湖試、海試先後完成,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獲得、“智能水下機器人技術”國防重點實驗室的設立、徐玉如教授當選工程院院士,這些都以不爭的事實說明著這項事業在傳承、在發展,而這些成績只有腳踏實地的努力、貨真價實的付出、心無旁騖的執著纔能換來。

  徐教授當選院士後,宴請的不是別人,而是這個科研團隊的家屬們,他向每個成員的愛人敬酒,為他的成員無暇顧家致歉、感謝她們對課題做出的貢獻,並逐一向每個人介紹他們的先生在課題組的工作。結果是從那以後,這些“科研迷”的家庭環境更寬松了。

  很多人納悶兒:徐玉如手下的這些乾將,甚至是實驗人員都那麼拚命做事,哪兒來的乾勁呢?一個重要因素是:被關懷、被尊重都會產生動力。

  這個集體的成員說:比起徐教授為項目、為大家做的那些工作,我們只能以好好完成任務來回報他。這種肝膽相照、相知相惜那麼深沈、那麼誠摯,那麼美好,正和著那句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好的作風與作風好的團隊

  徐玉如院士領導的團隊是一個人纔濟濟的集體,這裡有從法國、日本等國留學歸來的博士,有在這一領域探索多年的專家、學者,更有一批正在求學的青年纔俊——在讀的博士、碩士們。走進這個團隊,你會發現這裡真正體現了:事業吸引人、感情凝聚人、榜樣感召人、待遇穩定人的人纔戰略。你也會切實感到:一個團隊的成長與它的帶頭人有著多麼密切的關系。

  徐玉如就是這個團隊的精神核心,是榜樣。

  徐教授的魅力是什麼呢?他平和、民主,沒有架子,學生們談戀愛的事也會和他說說,他也會給出出主意;他有容人之量,對於合作者,按道理到點兒就要完成任務是沒說的,但如果確實因為技術問題沒解決,他能給予充分理解,商量再投入點兒,鼓勵對方再加把勁;他對大家是以誠相待,尊重別人的意見,課題組的事都是大家商量著決定,這種態度使大家心情舒暢,因為自己的想法被采納,說明自己的思考是有價值的;利益面前,他同大家一樣,沒有特殊化,課題報獎的排名、獎金的劃分都拿到桌面上,所以在這個團隊裡大家為工作可以經常吵得臉紅脖子粗,但大家能夠互相信任、互不設防,哪怕吵著交流也是愉快的;只要他不出差,他就會在實驗室呆到很晚,盡管現在不用他親自去編程、去實驗……

    好的作風纔能帶出作風好的團隊,此言不謬。

  對於這個他領導的團隊,徐玉如說:院士這個頭銜是給這個集體的,沒有這個團隊的精誠合作就沒有院士、沒有重點實驗室。徐教授總是毫不掩飾他的驕傲,用三個“非常”進行評價:這是一群水平、素質非常高的人;是一群業務、人品都非常優秀的人;是做事非常主動、自覺的人,比如你出差前安排的事,等你回來一看,人家做得比你想的還要好。面對這個集體,作為帶頭人的徐教授要求自己要盡最大努力為大家爭取該得的利益,不能讓大家吃虧。“好好乾、多賺錢,開著私家車搞科研”,這種狀態不亦樂乎?!

  與他合作的專家們說:他是一個很好的組織者、管理者,善於團結各種人,能夠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對老同志關照、尊重,給中年骨乾創造發展機會,對青年人愛護、帶動;他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對於這個高端產品涉及的諸多學科知識不懂就問,有時會專門找某個學科專家進行請教,這使他在抓總的地位上能通曉各領域,由此在了解的基礎上調撥得開、駕馭得來,這種擴大知識面的能力令人嘆服。

  他的手下人說:徐教授有把握方向、駕馭全局的能力;有氣度有心胸,能容人;同時他有著很強的責任感,他深知機器人這一任務的重要性,抓工作抓得緊。

  他的學生開玩笑說:我們對徐教授的意見就是最好他每天能早點回家,這樣我們也好偷懶早點走。他的行為無言地告訴著學生:你選擇了科研這條路,也就選擇了一種在常人看來艱苦而寂寞的人生,實驗室裡不會有聚光燈,不會有鮮花和掌聲,只有真正熱愛研究的人纔會體會到那種曲徑通幽的美妙感覺和創造的滿足與喜悅。

  而面對這個對錢權無所謂、整天“長”在實驗室的甩手掌櫃,教授的愛人有時又疼又怨地說:這個人可能是個傻子!跟生活在真空裡似的。有時跟他說點身邊的熱點事件,他會說:你們無聊纔會關心那些東西,我們這麼忙哪有功夫扯這些。

  徐教授的一種思想也是這個團隊的一個共識,那就是:人活一世,總要做點什麼纔不枉走這一遭。這一生太短了,能做好一件事就很不錯,它會使人在老去的時候,回首之際很安慰,否則人這一輩子不是很遺憾、很浪費嗎?

  於是,在他這個帶頭人的感召下團結協作、吃苦耐勞、認真做事成為這個團隊的風氣。


 

  “我們最想要他的時間”

  問到徐玉如教授身邊的那一群博士、碩士:你們最喜歡教授什麼呢?他們說是生活態度。

  學識讓人尊敬,聲譽讓人仰慕,這都是一種有距離的情感。喜歡則是一種很親密、很靈動的一種情意。

  學生們說,喜歡教授忙而樂觀的態度,喜歡他癡迷音樂、嗜茶成癮的那種生活樂趣,更喜歡他那種舉重若輕完成壓力很大的事時那種瀟灑。學生們甚至說:他們的導師是壓不垮的、什麼問題到他這兒都能解決。

  “我們最想要他的時間!我們特別願意看著他穿著休閑服從樓上下來和我們打乒乓球,但是他太忙了。”從這些話裡人們能體會到學生們愛戴他、心疼他的那種情感。

  他的博士生說:你看到他是平和、平靜的,但你能感覺到他的壓力,正是有這種互相的理解,這裡纔有著一種特別團結的力量。這裡的環境是寬松的,但由於有教授的率先垂范,無形的約束力很強,因為老師們都是榜樣,任務緊時,晚上,師生們會在實驗室挑燈並肩作戰,周六周日也都泡在這兒。在徐教授帶領下,大家有著一種集體自覺去完成任務。對於學生好的想法,他會謙虛地說:這個我沒有想到,你給我上了一課。

  學生們欽佩這位有大局意識的導師,也親身經歷了2003年一年完成了3個機器人的繁忙。參與其中的學生現在還在講:3個機器人的子項目很多,人很少,徐教授都統籌規劃得很好,將學生按各自專業方向的特長分成七個組,老師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和課題的指導,做到了科研與教學、出成果與出人纔相得益彰。

  學生們喜歡上他的課,因為在他的課堂上早已是研究型教學了,課堂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鍛煉。他會事先將題目布置下去,學生們通過上網等方式查找資料為課堂做准備。上課時每個人都要上去講自己准備的東西,大家給補充、糾正。最後,徐教授進行總結指導,這樣的課堂對掌握研究方法,培養自信和思維能力是再好不過了。

  他會把自己從報紙雜志上看到的好文章摘下來念給學生聽,那些生活感悟、名人訪談等對人有啟示作用的篇章在向學生內心進行滲透的時候,也是他們汲取營養成長的過程,這種細心正是教授對學生愛心的具體體現。

  “人類需要善於實踐的人,需要醉心於事業的大公無私”

  有的人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老了:沒有理想與激情,不追求也不渴望,頭發烏黑、內心蒼白。而有的人不管在什麼年齡,他們的內心都始終年輕,他們的思想是那麼青春,他們的創造激情是那麼豐沛,他們沈醉於一項事業因而擁有了脫俗的美。

  有這樣一句話:“敬業,是一種道德的光輝所在,是一種對自己生存形態的關注與昇華。”古人還說:“終日乾乾,君子自強不息”。

  從徐教授這裡,人們能不自覺地生發出如上的感觸。他和他的團隊就是這樣始終如一地在努力著。

  他深知自己的作品對我們這個國家的影響,也深知它在國際上的地位,所以這個愛國主義者,因對這個國家的感情而有著一種強烈的欲望:我們在這個領域代表著國家的水平,所以我們無論如何要為了國家趕上去,一定要堅定這個信念。這個世界認可實力政策,那麼做人也好、做中國人也好,沒實力就會被看不起。要爭這口氣。

  另一方面,他也推心置腹地叮囑後來者:要執著,這是一個科研工作成功的前提,工程技術很艱辛,不執著便不會有堅持的力量;要有胸懷,容納更多更的人合作,工程技術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個學科的事,要多學科、多層次的人組成團隊,這是成功的基礎,必須要有團隊、有集體;要踏實,不要浮躁、不要張揚,認認真真做事,工程技術是0和1的問題,不允許任何的含糊。

  徐教授和他的團隊正是靠這種內在動力與科研操守取得了成功。其實在多年的科研實踐中,徐教授始終堅持著集體合作、民主決策、共享名利、愛護人纔這樣一些理念,“以胸懷容人,以素質做事。”

  平時忙裡偷閑他最喜歡的就是聽音樂,最享受的就是年三十聽著音樂向這忙碌的一年告別,可自從有了小孫子後,這點享受也被剝奪了。最欣慰的是多年的合作伙伴已成知交,當實驗中出現矛盾時,他會聽完怒衝衝的連珠炮後安慰對方:我親愛的同志,消消氣,工作還得做。之後他會做好溝通協調工作,他知道,能乾的人都是有個性、有特色的,一要多為他們進行溝通。他也會向他們傾訴一些瑣事與煩惱,包括出差在外不舒服了也會在電話裡說說,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互相心疼對方。看到教授口袋裡揣著糖,外人會覺得有趣,而他的課題伙伴們知道,那是因為教授低血糖。

  似乎每一個對生命認真的個體、每一個醉心事業的人都有忘我這個特點,也似乎每一個忘我的人總會有更多的人來記住他們。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境界不是人人都能擁有和體會的:那是風雨兼程後的豁然開朗,是艱辛奮斗後的安詳與泰然,是胸中有丘壑的開闊與明朗,在這種境界裡走什麼路都是陽光燦爛的吧。

    相關閱讀: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徐玉如逝世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