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綏化
搜 索
綏化市慶安縣1600餘城市低保戶集中居住『幸福大院』
2012-02-20 09:28:26 來源:東北網-綏化日報  作者:李會保 袁喜林 李雲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綏化2月20日訊 在慶安縣城東,一座以紫銅色為主色調的居民小區分外惹眼。檔次和規模一點也不比大城市的高檔小區遜色。小區的名字也吉祥,取名“富安新?”。這是慶安縣集中建設的保障性住房小區,到今年采暖期開始前,二期也全部建完,又一批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困難家庭開始入住。當地人將這個小區稱為“幸福大院”。

  2月12日上午,記者走進富安新?小區8 號樓6 單元102室,女主人正給坐著輪椅的丈夫做著手部按摩,電視裡播放著古裝劇,兩口子看得津津有味。50多平方米的居室陽光充足,住在一樓感覺也比較溫暖,窗臺上擺放的一盆盆花卉長得青翠。

  他們是2010年12月10日通過公開搖號拿到入住權的,是一期住戶。和他們聊起房子,年過五旬的女主人運連琴笑得嘴都合不上了,她說一家人終於有了一個安定的居所,睡覺也覺得踏實。據講,為了供孩子念書,前些年她家把房子賣了,這七八年,年年租房住,五十多歲的男主人王連惠又得了腦出血,走路要人架著走,沒人願意把房子租給他們,前後搬了六次家。“租的房子多是地處城郊的平房,擋光不說,冬天買煤燒炕取暖,上趟廁所要跑老遠,不利於病人康復。”每次搬家,運連琴都要大哭一場。家裡的頂梁柱倒了,日子太難了。說起現在,兩口子用的最多的詞語是敞亮,房子敞亮,心也敞亮。購物有超市,有廣場,附近還有鋼廠的醫院,社區還設立了醫務室,出門打車也方便。租金是每月一平方米一塊錢,自己住的是54.16平方米,一年下來自己也能承擔得起。

  王連惠正在康復中,面對省電視臺記者的攝像機鏡頭,他有些激動,但表達得非常清晰。他說搬來後看到窗明幾淨,高興得直拍大腿,沒想到還能住進樓房,這裡就是自己想要的家,比吃好藥都強。

  2008年和2009年兩年,慶安縣主要采取分散配建的形式, 1016套保障性住房分布在7 個小區,有效解決了部分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浮出水面,由於建設的進度不一,配建的廉租房有的能按期實現入住,有的拖後,一些開發商還將半地下、閣樓等留給低保戶,讓廉租住戶們心裡不平衡。從2010年開始,慶安縣政府針對出現的問題和房源緊張、購買成本高等實際問題,決定改分散配建為集中建設,提昇建設規模和標准。

  富安新?小區由14棟住宅樓 組成,建築面積10.4萬平方米,兩期一共建了2091套住宅,其中住宅1688套,商服87套,車庫236套。商服和車庫對外銷售,所得收益全部用於保障房建設。縣房產處主任徐躍忠介紹說,這些住宅,一部分作為廉價房,以產權共有的方式銷售給有一定經濟能力的被保障對象,縣裡給每戶補貼4萬元,目前已經有938戶住上了廉價房。另外750套住宅用作廉租房,而且事先都給裝修好了,通過公開搖號獲得入住權的困難家庭搬來家具、按上抽油煙機就能住。

  於娟搬來10號樓7 單元102室,是在去年11月 22日,她笑著說還沒過百天。她住的這棟樓是二期保障房。她有心髒病,丈夫下崗後騎三輪車還把腰摔壞了。於娟會理發手藝,就給自己的房子開發了一項新功能——理發店,居住、掙錢兩不誤。理一個發收費五元,服務對象大多是小區的人,遇到行動不便的還上門服務,丈夫平時幫著給顧客洗頭。“一個月的進項夠買菜了”。和她住對門的孫德龍家收拾得利落、亮堂,57平方米的家顯得比實際面積大很多,南側是大明廳兼臥室,兩張雙人床並排擺放,晚上睡覺用布簾相隔。一套新家具是親戚朋友送的,使這個家顯得現代感更強一些。一家四口,兩個孩子一個在念大學、一個在讀研究生。孫德龍心髒不好,平時花銷有政府給的低保和妻子在羽絨服廠做工掙的錢。孫德龍有個心願,等孩子畢業參加工作有了收入,度過眼前的困難期,也買一套廉價房,把這套廉租房倒出來。

  小區建設充分體現了人性化,社區、派出所、醫療服務點、老年活動中心都有了,冬季清雪,物業僱的全是小區的住戶,讓困難家庭能有所收入。

  縣裡的領導現在有個初步想法,在富安新?小區的北側或者東側擴建廉租住房,讓更多的城市低保無房戶實現“居者有其屋”。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