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沒"出廠證明"全程無人檢測 小作坊問題豆芽充斥冰城市場
2012-02-28 08:23:33 來源:生活報  作者:汪洋 宋揚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小作坊問題豆芽送往批發市場 宋揚 攝

  生活報2月28日訊 27日,哈市兩家正規豆芽廠幾乎被小作坊擠出市場,經營慘淡的報道刊發後,引起廣泛關注。記者了解到,2011年年底,哈市出臺了《哈爾濱市種芽菜生產技術規程》,該《規程》對於種芽菜生產環境、生產設備、清潔消毒、人員要求、技術要求、產品采收、標識與包裝、有毒有害物質檢測、貯存及運輸、生產記錄等都作出了詳細規定。《規程》執行情況如何?日前,記者走訪哈市部分批發市場、餐飲企業等豆芽終端銷售企業發現,批發市場的主要進貨來源依舊是小作坊,而餐飲企業及麻辣燙攤床上的豆芽更是無從檢測。

  批發市場 無“出廠手續”隨便進貨

  19日凌晨,記者走訪了哈市小飯店上貨較為集中的道裡區朝陽大市場和香坊區橫道市場。

  凌晨4點,在朝陽市場門前,記者看到兩輛松花江微型面包正在往市場門前卸著成袋的豆芽。記者佯裝買豆芽,問正在卸貨的工人多少錢一斤?兩位工人警惕地看著記者並不回答。

  隨後,記者問正在點數的老板多少錢一袋,老板不耐煩地說:“15塊。”記者問一袋多少斤,老板回答:“一袋20斤。”

  記者又問老板:“這是哪個廠子的?能行嗎?”老板不耐煩地說:“咋不行?不是一直都上這個嗎?”記者隨手抓起幾根,湊在鼻子前,聞到一股濃烈的農藥味兒。

  隨後,記者來到位於地下的朝陽大市場,看到至少有兩三家業戶正在銷售著這種有濃烈刺激性氣味的豆芽。記者以“剛承包了食堂,上貨量較大”為由,詢問價格是否可以再低點兒,一名攤主告訴記者,“如果量確實大的話,價格還可以再商量。”

  記者問攤主,害怕有關部門來查,是否可以提供“出廠證明”。攤主卻對記者說:“這個哪有人查呀?再說也沒有出廠證明呀。”

  零售攤床 無人檢測是否合格

  22日,記者在跟隨哈市兩家正規豆芽廠負責人王平和張建平推銷豆芽的時候發現,市民自家吃豆芽,大多從早夜市等農貿市場上購買。而這些在自由市場上銷售的豆芽更是無人檢測。

  在道裡區松源街早市,記者問正在銷售豆芽的攤主,豆芽是哪裡進的貨?是否通過檢驗了?攤主卻對記者說:“從來也沒有人來檢驗呀,我也不知道上哪去檢驗。”

  23日,在道裡區建議街的一家市場記者看到,一個攤床銷售的豆芽長得“白白胖胖”,無根須,當記者詢問攤主其所上的豆芽是否是合格產品,是否通過相關部門的檢測時,攤主說:“賣這種豆芽好幾年了,從來也沒人來檢測呀。”

  記者在走訪哈市多家農貿零售市場後了解到,這些農貿市場大多只需要繳納攤床費,就可以在市場上銷售豆芽,而在銷售過程中的進貨渠道、是否檢驗合格則無從談起。

  餐飲企業 只圖便宜進貨更隨意

  記者在走訪時發現,大多數餐飲企業豆芽進貨渠道都是批發市場,對於豆芽的包裝及整個運輸環節無從把關。所有的作坊在往批發市場送貨時,都是使用微型面包車或在貨車上蓋上一床髒兮兮的棉被。而盛裝豆芽的塑料袋則根本沒有采取密封措施,豆芽直接與車體或棉被接觸,與《規程》的“貯存及運輸”規定相去甚遠。

  23日,記者隨同兩位正規豆芽生產企業的負責人來到道裡區一家大型餐飲企業,據該企業的負責人介紹,他們每次都是自己到批發市場去進貨,而一些大排檔的美食中心裡面做麻辣燙的攤販所用的豆芽一般都由小作坊長期向其供貨。而餐飲企業為了控制成本,在需求量較大的時候,他們看重的只有價格,哪家的價格便宜就上哪家的貨,對於他們來說,出廠證明和檢測合格報告都無須出示。這樣一來,從生產到直接進入消費者口中,節省了環節,但品質卻無從控制。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