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8日訊 慶安縣糧食高產創建生產過程全力推行標准化生產模式,配套實施農機、農藝措施,圍繞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不斷優化作物結構,夯實農業基礎,創新栽培模式,糧食產量實現了連續增長。2011年,糧食總產實現28.65億斤,比上年增長9.5%,實現了8年連續增長,5次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
這個縣把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條件作為提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關鍵措施,匯聚力量,整合各類項目資金打捆投放到農業綜合開發。近幾年,共實施“慶北綏”200萬畝高標准水稻高產創建示范區、平安鎮6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區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1個。消險加固中小型水庫4座,完成渠系襯砌510公裡,配套田間構造物460多座,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的標准。水稻育秧工程建設了4處小型工廠化育秧小區,2011年秋季又實施了3處智能化催芽基地建設,能為55萬畝水田提供優質芽種;采取鄉村集中聯建和農戶自行散建相結合的辦法,水稻育苗大棚發展到4.2萬棟,大棚育苗率達到95%。截至目前,共組建投資規模1000萬元以上的大型農機合作社8個,500萬元以上的農機合作社4個,80馬力以上拖拉機達到600多臺,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85%,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明顯加強。
科技示范園區帶動糧食標准化生產。這個縣共打造縣級標准化生產科技園區13個,鄉鎮級示范園區105個,培養樹立標准化生產示范村18個、科技示范戶20個,使農業生產學有典型、做有樣板。全力擴大高產栽培模式應用面積,水田實施“148”工程,即兩段式育秧、超早缽育、機械插秧面積分別達到10萬畝、40萬畝和80萬畝;旱田實施121工程,即大豆玉米“4+1”、玉米大壟雙行、大豆窄行密植面積分別達到10萬畝、20萬畝和10萬畝。
大力推進良種化、綠色化。這個縣通過抓內育、抓外引、抓調控等措施,自主繁育的水稻品種龍慶1號、2號通過審定。集中建設了農資經銷市場,規范了業戶經營行為,農戶所用品種均達到國家二級以上良種標准,藥劑浸種率達到100%。這個縣成立了綠色食品檢測中心,對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實施全程監控,強化了農產品質量全程可追溯體系建設。全縣國家認證的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面積發展到221萬畝,“三品”生產企業發展到20家,“三品”開發認證總數達到64個,居全省前列,被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評為“中國綠色名縣”。
鼓勵耕地流轉,推進糧食規模化生產。據不完全統計,這個縣耕地流轉戶數2.45萬戶,佔農村總戶數的34%;流轉面積59.6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22.4%;耕種200畝以上的大戶共有460戶,經營耕地10.2萬畝。支持和鼓勵企業與農民聯合走集約化經營之路,先後有鑫利達米業集團、雙瑞肥業公司以及雙潔、忠波、寶豐等20多家米業公司與基地農戶組建了水稻生產專業合作社,實行“五統一”管理模式,促進了土地集約化經營和機械化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