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29日訊 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的不斷壯大,農民工已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收入和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居住飲食條件差、勞動權益難保障、文化低技能差等影響農民工就業的問題亟待破題。這是國家統計局黑龍江調查總隊對全省25個市縣的224個行政村、2240戶常住農民家庭進行的農民工就業及返鄉情況問卷調查結果的顯示。
舉家外出多 創收水平昇
在調查的全部行政村中,舉家外出的人口為5.0萬人,同比增加59%;在調查的2240戶常住農民家庭中,實有就業勞動力5444人;據此推算,2011年農村從業勞動力總人數大約為1328.1萬人,其中外出就業人數為334.4萬人。
調查顯示,2011年我省外出從業的農村勞動力中80.9%的人在省內找到工作,有13.1%在我國東部地區務工,有1.8%在國外從業。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就業仍以建築業為主,制造業和服務行業次之。外出從業農民工從事第二產業的佔63.1%,從事第三產業的佔28.0%,尚有8.9%的人外出之後仍然從事農林牧漁等第一產業。外出務工人員中在省會城市和直轄市就業的佔20.1%,在地級市就業的佔25.6%,在縣及縣級市就業的佔36.9%,中小市縣吸納人員最多。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通過親朋好友介紹外出的佔47.6%,自發外出的佔46.2%,通過中介組織外出的佔1.5%,通過政府部門組織外出的僅佔0.6%。
隨勞動力成本價格不斷上昇,農民工外出收入水平逐步提高。2011年外出從業農民工人均月工資達到2472元,比上年增長26.5%。據對全省外出農民工收入狀況的分組分析,低收入組農民工人數減少,高收入組農民工人數上昇,外出農民工中月收入高於3000元的佔31.0%。
生活條件差 權益難保障
外出農民工居住飲食條件差。52.7%的農民工居住在設施不完善的各類簡易單位宿捨、工棚或生產經營場所,36.3%的農民工僱主或單位不提供免費住宿也沒有住房補貼,致使這類農民工月均居住支出182元,月均生活消費支出632元。雖然大多數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基本生活有保障,但仍有近三成的人處在為吃住發愁的境地。
勞動權益保障情況也不容樂觀。外出從業的農民工中,單位或僱主為其辦理養老保險的佔1.1%,醫療保險的佔2.1%,失業保險的佔0.8%,生育保險的佔0.7%,在被調查對象中,僅有0.2%的農民工單位或僱主為其繳納住房公積金。單位或僱主為了減少工傷事故後承擔的經濟責任,辦理工傷保險僅佔全部外出農民工的4.1%。如果嚴格按每天8小時的法定工作時間計算,有58.9%的農民工處於每天加班加點的高勞動強度狀態。外出農民工平均每月工作26.2天,按法定每周休息2天計算,每月多工作3.7天。在調查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75.8%的人沒有任何形式勞動合同,比上年高出5.2個百分點,出現勞動糾紛時這部分人的利益很難得到保障。
文化程度低 競爭處劣勢
受家庭生產生活方式限制,我省農民工外出意願低。我省農業資源條件好,解決溫飽不成問題,許多農民不願外出從業;農村全面稅費改革、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特別是中央各項農民增收政策出臺,提高了農業比較效益,土地生存保障功能顯著,使得外出務工人員難以放棄土地;國家各項農業補貼逐年增多,加之土地的功能性約束,形成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粘滯效應。
農民文化程度低,職業培訓規模小,影響農民工就業。我省農民工中具有大中專文化程度的佔2.1%,初中文化程度的人佔59.6%,小學及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人佔32.6%。而且絕大多數沒有接受過專業技術培訓,與當前勞動力市場正在由單純的體力型向專業型、技術技能型轉變的要求不相適應。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需要在加強基礎教育的同時加強職業教育,全面實行『先培訓,後就業』。據調查,在勞動技能方面,80%以上的崗位需要達到初級工以上水平,其中13%的崗位需要中級工的資格,因此,有關部門應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