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9日訊 2011年,勃利縣委、縣政府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要求,以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為核心,全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建設和諧、秀美、宜居新農村,進一步改善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方便了農民,使百姓得到了實惠。
去年,這個縣新農村建設累計投入7560萬元,修建硬化路148條計101公裡、標准化邊溝5.6萬延米、柵欄3.4萬延米、廣場29萬平方米、入戶橋1427座,安裝路燈334盞,栽植綠化樹198萬株。26個示范村、重點村開展新農村建設項目45個,總投資達2607萬元。修建通村、通屯和村內路17.8公裡,新建、擴建、維修『六位一體』活動室和文化體育休閑廣場18000平方米,硬化村內路邊溝15160米,安裝柵欄16210米、新型太陽能路燈110盞,維修沙石路14公裡,改造自來水管網1處,投資207萬元建設金山村大棚葡萄種植小區和中和村肉鴨養殖小區。
加快推進示范新村建設。采取項目捆綁、財政扶持、群眾自籌等形式,拓寬融資渠道,推進『精品村』建設進程。去年,該縣財政撥付441萬元,采取『以獎代投』的方式對鄉、村環境整治進行獎勵,極大地調動了鄉村積極性。杏樹鄉金剛村、杏鮮村爭取到省民族村建設發展資金和扶貧資金進行整村改造。小五站鎮駝腰子村在環境整治中共投入資金438萬元,永恆鄉豐收村對村內路、路邊溝實施全硬化、所有街道全部亮化,吉興鄉三民村投入200萬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和社會保障制度,利用遠程教育、農家書屋等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社會主義文明新風。
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不斷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惠農政策保障到位。2011年,全縣共投入扶貧資金712.7萬元,扶持38戶貧困戶開展特色農產品種植,扶持13個貧困村修建村內水泥路15.5公裡、田間路4公裡,建設綜合服務室306平方米,建設休閑廣場一處,治理村內衝刷溝400米。為2個村屯進行自來水改造,300多戶農民受益;『三資』委托代理制進一步完善,下發了《勃利縣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標准》和《勃利縣『三資』委托代理管理辦法》,組織鄉鎮對各村屯『三資』進行清理復查,對遺漏和錯誤的『三資』項目進行補充和修正,全年各鄉鎮處置資產、資源12次,涉及金額390萬元,沒有發生一起糾紛和上訪;全縣明晰產權面積25.3萬畝,已核發林權證面積25.3萬畝、林權證3.6萬本,調處山林糾紛722起;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和仲裁工作得到加強,全年共計接待處理土地承包糾紛57起、案件22起,立案受理9起,調解處理13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