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延齡作品。
東北網3月1日訊 他去過108次俄羅斯,能用俄文寫詩,接受過俄羅斯前總統普京授予的友誼勛章,甚至走在俄羅斯的大街上都能被俄羅斯人認出來。他就是研究俄羅斯僑民文化,現任齊齊哈爾大學教授的李延齡,中俄僑民文學學者、大師,中俄僑民文學遺產發掘者。
去年李教授當選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與郭沫若、李四光等18位中國學者齊名。雖然在這個領域,李教授有著很高的聲譽,但在國內,李教授一直低調。獲得這樣重要的身份,從沒和別人提起過。直到近日,他在和一位媒體朋友聊天時偶然談及此事,纔有了這次對李教授的采訪。
低調的名人
在采訪之前,記者試圖在網上找一些關於李延齡教授的文章做做“功課”。但搜索的結果是,提及李教授的文章很少,多數都是關於學術方面的,而且很簡短。對於李教授研究的中俄僑民文化的關注度不高。帶著疑問記者開始了對李延齡教授的專訪。
李延齡身軀高大,笑容燦爛,聲音溫和,看上去只有50多歲。但問及其年齡已是年過古稀的老人,他和記者開起了玩笑:“我最喜歡50多歲的同事叫我李哥,那樣顯得我還年輕”。當說起學術,李教授卻一臉嚴肅。
熟悉僑民文化的學界人士,都稱李延齡是傑出的人纔,中國自蕭三先生去世後,尚無人成為研究俄羅斯文化專家,李延齡是唯一一個。而李教授對此卻是輕描淡寫地說,他一生中只做了三件事:寫俄語詩、完善僑民文化、建僑民文學理論體系。
1945年,李延齡剛滿五歲,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對日作戰。8月份,家鄉天天都有蘇聯紅軍路過或作暫時停留,家鄉本來就有俄羅斯僑民,蘇聯紅軍一來,家鄉的人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紛紛講起了並不標准的俄語,什麼“哈拉少”、“堅吉”、“木諾噶”等。“有一天,一隊蘇聯紅軍官兵在我家附近的操場上休息,有的坐著、有的躺著、也有哼著歌曲的也有聊天的。”李延齡和幾個小朋友站在一邊兒看熱鬧,一個離他最近,頭戴士兵帽,手拿一本小書的士兵一邊衝他打手勢一邊說話,他就應著手勢走了過去。士兵摸了摸李延齡的頭說了一句俄語,當時他自然是聽不懂,士兵和其他幾個士兵居然開心地笑了起來。士兵又把他抱了起來,親了幾下。士兵把那本小書硬塞給他,謝過後,李延齡跑回家。媽媽說“留著吧,等你長大了能看懂這本書,那就有出息了!”
後來李延齡讀懂了那本書,那是普希金的詩。
說起俄羅斯文化對他的影響,李延齡說,小的時候他的俄語教師就是一位女俄羅斯僑民,姓“列芙斯卡婭”。列老師清晰、流暢、優美的俄語話,就像小溪流水一樣婉約動聽。這讓李延齡開始喜歡上了俄語和俄國文化。
大學差點退學
1958年9月,他考上了黑龍江大學俄語系。每天,捷克產的兩個大巴士車送數十名俄僑教師來上課。校園裡的一切很快讓李延齡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了學習中去。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李教授侃侃而談。
李教授入學不久,就開始了頻繁的勞動。拔秋菜,深翻地,最重要的是大煉鋼鐵,課也停了,整天與礦石、煤焦、鐵水打交道。
有一天,爐長命令他去拆學校11號樓屋頂下的牆茬子,取它的磚用以代替耐火磚來維修小高爐,聲稱破除迷信。一個下午加一個晚上下來,李延齡累得筋疲力盡。第二天一直睡到十點鍾。這在當時已經屬於性質嚴重的政治問題了,偏偏此前他還寫了一篇文章投給了校報,題目是《論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兩種不同情形》。文中認為“組織勞動,應該組織能與專業有機結合起來的勞動,並且應該有計劃地進行……否則,就是撿著芝麻,丟了西瓜。”這篇文章恰不逢時,第三天晚上就開始了對他的批判,批判他“反對黨的教育方針。”這麼大的帽子直接就扣在了他的頭上,那年,他纔18歲!
就因為這件事,好幾次他都想到了退學,再考其他學校的俄語專業,但由於班長的勸說與挽留他堅持下來。從此“右傾”與他隨行,但是在學習上還是一如既往,專心致志,是老師和同學們公認的尖子生。
挖地洞埋資料
1967年,市場上根本沒有專門裝食品的包裝袋。每個小商販銷售食品時就用紙一包,根本不像現在這麼講究衛生。“一天,我在哈爾濱的街上買了兩個餅,那個賣餅的婦女就用一張紙包了一下給我,接過來後,我一看上面都是俄文,當時非常激動,問這張紙是從哪裡得來的。她說她家裡還有很多。我就跟她商量能不能把這些紙都讓給我。在協商後,我用1塊錢買了半編織袋的僑民書籍。”那個年代是“紅色年代”。收集這些“白色文化遺產”,如果被發現是很容易被批判的。他將收集到的材料存放在家中水缸裡,然後挖洞埋上。“為了這些寶貝沒少費心思,東藏西藏的。”李教授說。
之後,他走了哈市很多書店和出版社,收集了一些僑民留下的書籍,還經常利用節假日出差到外地收集資料,並一直堅持到現在。這些年,李延齡養成了一個習慣,不管走到那個城市,那個國家,都要到圖書館裡去找找有沒有俄國僑民的書籍。
獲俄總統勛章
1988年,當李延齡滿懷熱情帶著自己創作的俄語詩歌走進阿穆爾州作家協會時,協會會長誤以為這位高大帥氣的中國男人是推銷商品的促銷員。當他看到李延齡流暢深情的俄語詩歌時,激動得高呼“太不可思議了,明天就在報刊上發表。”李延齡在當地的報紙上看到了自己的文字後欣喜若狂。詩歌的發表更增加了李延齡創作俄語詩歌的信心。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他多次自費往返阿穆爾州發表詩歌及散文,日臻成熟的他終於在1994年出版了第一本俄語詩集《我愛俄羅斯》,以及陸續出版的詩集《黑龍江畔之歌》《心與心的交流》等四本俄語詩集。完美流暢的詩篇得到當地俄羅斯文學愛好者的追捧。1997年阿穆爾州作家協會無記名投票以全票通過使他成為協會會員。《俄羅斯消息報》以《意想不到的事》為題報道了此事。俄羅斯各種報紙、電視臺紛紛報道了李延齡的事跡。迄今,他的照片掛在阿穆爾州博物館已經12年了。
從1976年,他開始收集俄羅斯僑民文學作品,2002年出版了由他任主編及首席翻譯的《中國俄羅斯僑民文學叢書》(中文版5卷本)為俄羅斯文學填補了一項空白。鑒於他的傑出貢獻,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於2004年10月15日在釣魚臺國賓館授予李延齡友誼勛章,並贊美他在中俄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貢獻。
2005年,李教授再次出版了《中國俄羅斯僑民文學叢書》。當10卷本在俄羅斯發布時,李延齡激動地說“俄羅斯,我把俄羅斯僑民文化給你送回來了。”參加發布會的兩名俄羅斯文學家當場激動地流下了眼淚。2007年,在俄羅斯科學院,一位院士親自授予李延齡“名譽博士”稱號並稱他為“巨人學者”。
李延齡說,他從沒想過自己在俄羅斯會有那麼多粉絲。很多俄羅斯作家,研究漢語言文學和僑民文化的學者都慕名去拜訪李教授,聽他講座的學生越來越多,甚至還有普通市民去“蹭聽”。而當他接受了普京授予的勛章後,俄羅斯的各大媒體都爭相開始報道他,當他看到俄羅斯報紙以《噢,原來是我們的好朋友延齡》為題做了大篇幅報道時,他從沙發上跳了起來。他突然變成了公眾人物,這讓他很不習慣。
一天晚上,他在布拉戈維申斯克大街上溜達時,突然一輛出租車停在了他的身邊,司機打開車門說“請上車吧,我的詩人朋友。”李延齡很詫異地問司機“你怎麼認識我的?”司機說,我們在報上還有電視上都看到過您,您是我們的好朋友。
愛學生的“小老頭兒”
“學俄語的沒有不想做李教授的學生的。”齊齊哈爾大學俄語言文學研二學生谷宏媛說,她和班上的六名同學都是特意來到齊齊哈爾慕名拜師的,是李教授的“鐵杆粉絲”。“很幸運,我們成為老師的學生,每年都會有很多學俄語的學生特意報考齊齊哈爾大學李教授的研究生。”說起教授的嚴厲是遠近聞名,甚至近乎苛刻,可學生們卻不這麼認為:“他是個特乾淨利索隨和的小老頭兒。但是對待學問上,李老師很嚴厲,有的時候為了論文中某一個觀點表達不夠精確,他都要逐一給我們糾正,他說只有做事嚴謹纔能讓我們學到真本事。”張岩這樣告訴記者。他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在研究生課堂糾正口語發音,學生們開始認為是多此一舉,可是李教授卻認為語音不准確就說不好俄語,“連話都說不好就做不好俄語的學問。”
“別看他講起課來挺嚴肅,其實對學生很關心,每周上課的時候都會給我們帶水果。”張岩說,教授擔心他們這些住校生缺營養,總是在上課的時候拎上一兜新鮮水果,還會在上課前為每位同學准備一杯熱茶。多加強體育鍛煉、多吃東西、多看書……這些都是嚴厲的李教授給學生們的家庭作業。“我們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一天能和教授一起去俄羅斯,感受那裡的文化,因為教授在講課的時候會把俄羅斯的生活和理論知識結合在一起,特別生動。”谷宏媛說,但是教授太忙了,每天不停地工作。每當我們覺得翻譯枯燥的時候,只要看到老師忙碌的身影,我們就能踏實地學習。
低調做人
“李教授獲得的榮譽是齊齊哈爾大學建校以來最大的榮譽,他的學科貢獻是無可替代的。”外語學院院長張坤告訴記者。“尤其是他嚴謹的教學態度值得我們所有師生學習。學校沒有一位老師像他那樣,即使寒暑假也早八晚五地正常上班。”
“李教授為人特別低調,教授在去年12月份獲得殊榮,但是直到幾天前,一次偶然的機會學校纔知道消息。”張院長又補充道。包括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接見,授友誼勛章的事兒,學校都沒人知道。
“嚴厲、嚴謹、嚴肅,亦師亦友亦兄長。”這是哈爾濱市電視臺紀錄片部主任鄭鳴對李延齡教授簡單的評價。
“嚴格意義上說我和林教授不是師生。”鄭主任說,認識教授是個偶然的機會。2004年,莫斯科一位研究中國漢語,專門從事哈爾濱歷史寫作的作家,由於久仰李教授大名,委托他陪同去拜訪。
“沒有客套話,在相處中李教授是個簡單直接的人。”鄭主任說,教授很多指導性建議和觀點讓我受益匪淺,而當時只是很敬佩,後來得知教授在俄羅斯僑民文學上的成就後,鄭鳴表示“肅然起敬”。“工作勞累或者遇到難題的時候,習慣給教授打個電話,他總是能三言兩語就讓我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