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市七旬老人孫鳳來:收藏『雷鋒』47載
2012-03-04 06:30:56 來源:生活報  作者:王曉晨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3月4日訊 孫鳳來,一名年近七旬的老人,退休前是武警哈爾濱指揮學校副校長,上校警銜,團級乾部。1日,記者來到了老人位於哈爾濱市機場路的家。老人家家具不多,但被收拾得一塵不染。最搶眼的是一進客廳,五個連體的書櫃足足佔據了一面牆的位置,裡面擺放的都是孫老收藏的紅色書籍,其中有關於雷鋒的書籍100多個版本,雷鋒像章幾十枚,還有與雷鋒有關的日記本、藏書票、信封、照片、名片、宇畫等幾十種物品上千件,實在是讓記者大開眼界,

  學習雷鋒 義務為官兵理發幾十載

  『我們是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這首歌成長起來的,一直對雷鋒充滿敬仰之情,做雷鋒那樣的人是我年輕時就有的追求。』

  孫鳳來老人生於1946年,1965年參軍,那時正是熱火朝天學習雷鋒的年月,每名官兵都以學習雷鋒那種助人為樂的精神為榮。上車時爭著給老、弱、病、殘讓座,上坡的路上幫他人推車……除了爭著做這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之外,孫鳳來老家的鄰居的理發手藝很不錯,聰明好學的他在入伍前就跟鄰居學了手藝。入伍後,看到官兵到營地外理發不方便,他就用節省下來的津貼買來理發工具,利用午休和休息日給官兵理發,這一理竟是幾十載的光景。『那時候,我是走到哪兒,就為大家理到哪兒,在部隊為官兵理發;回老家探親就為鄉親理發;在解放軍西安政治學校上學期間,先為本班同學理發,後來竟發展到為全隊師生理發,甚至學校的校長(注:正師級乾部)有次看到我為同學理發,還笑著稱贊道:理得不錯,剪子使得挺熟練。我當上武警哈爾濱指揮學校學員大隊長(注:副團級)時,有一次下部隊考核學員40多天,回來當天竟有十幾個人找我理發。』當記者問他為那麼多人理發累不累,孫老笑呵呵地說道:『這是對我理發技術的肯定,人家找你是相信你,我心理高興著呢,根本不覺得累。』

  收集史料 無償捐獻國家一級文物

  『雷鋒說過要做一個有利於人民有利於國家的人。有人說我把國家一級文物無償捐給國家是「傻子」,作為一名軍人,我也願無私奉獻付出,甘願做國家人民的「傻子」。』

  孫老出生在河北省棗強縣魏洪流故村,村西長眠著17位抗日英烈、老人們講述的抗日故事,讓孫鳳來在童年就對革命戰爭史有了特殊感情。參軍之後,抑制不住的『革命戰爭情結』讓孫鳳來開始搞紅色收藏。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有關雷鋒內容的收藏品。

  1996年,孫老退休,他更是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收藏上,舊書攤、廢品收購站,都是他的『寶地』。1996年的一天,他在廢品收購站『淘金』時,突然發現一張呈紅黑藍三色、印刷清晰的地圖,上面標有『滿洲農業移民入植圖』字樣。他立刻意識到,這是日軍侵華的歷史物證,便當即買下這張圖保存起來。在哈爾濱解放50周年之際,孫鳳來無償捐獻兩件文物給東北烈士紀念館,其中這張『滿洲農業移民入植圖』被國家文物局確認為國家一級文物。相關專家介紹稱,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僅有的一份有關日本侵略者中國進行移民的實物資料,也是日本妄圖佔領中國東北的歷史物證。

  談到收藏『雷鋒』,孫老說:『參軍後,一直把雷鋒當成自己的偶像,就會把有關介紹雷鋒的東西珍藏起來,47年了,我的收藏從來沒有間斷。每到外地出差,舊書攤是我最經常逛的地方。在廢品收購站為一本有關雷鋒內容的書將十斤的書全買下來是常事。』更難得的是,每當得知一些雷鋒紀念館征集雷鋒的書籍、物品時,孫老會毫不猶豫地捐出去,包括他收藏的1965年版本的《論雷鋒》,那是全國最早的論述雷鋒的書籍之一。

  宣傳雷鋒 在雷鋒故鄉結識黑龍江老鄉

  『學雷鋒,不僅要做,還要宣傳。在這過程中,我結識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我從他們身上汲取了力量,更有信心把宣傳雷鋒精神的事業做好。』

  收藏雷鋒藏品的過程,對孫老來說也是個學習的過程。隨著收藏雷鋒藏品的增多,他萌生了通過收藏雷鋒資料適時舉辦雷鋒資料展,以此弘揚雷鋒精神的想法。在有關領導的支持下,孫老先後在平房區731遺址紀念館、革命領袖視察黑龍江紀念館等地舉辦雷鋒專題收藏展。

  此外,孫老還與全國雷鋒專題收藏愛好者到雷鋒第二故鄉鞍山舉辦雷鋒資料收藏聯展,參加了2010年在營口舉辦的全國第四屆雷鋒專題收藏聯展,在雷鋒的故鄉長沙市望城縣舉辦的『紀念雷鋒同志誕辰七十周年』活動。通過參與這些活動,他結識很多朋友,這其中就有黑龍江老鄉譚荒芳。說起譚荒芳,孫老先給記者看了對方寄來的賀年片,指著上面遒勁大氣的筆跡,問道:『你能相信這是一位沒有雙手的人書寫的嗎?』記者不禁對譚荒芳肅然起敬,孫老則說起他們相識的故事。

  孫老和譚荒芳是在雷鋒的老家長沙市望城縣相識的。譚荒芳當時是湖南雷鋒紀念館工作人員。1960年,譚荒芳出生於黑龍江北大荒的一個軍墾農場。在她8個月大時,一次意外使她永遠失去了雙手。」1974年,譚荒芳隨家人回到了老家湖南望城縣。她讀著《雷鋒的故事》成長,並從雷鋒的日記裡,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高中畢業後,譚荒芳在當地辦起了一家圖書室。每天租一本大書,只收三分錢,她不為金錢,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了很多人,並被當地政府評為學雷鋒標兵。1998年她被團湖南省委評為學雷鋒傑出青年。

  勤儉節約 樂於助人的人生最快樂

  『學雷鋒,是一輩子的事,不但自己要學,還要傳給後人。我的錢都用來搞紅色研究,宣傳雷鋒精神了,對於後輩,我能傳給他們的只是怎麼做人,怎麼更好地為別人服務。家人都很支持我的行為,這是我最欣慰的事。』

  作為正團級退休乾部,孫老有著不菲的退休金,可他將大部分錢投入到收藏活動和宣傳雷鋒精神的展覽活動中。為此,他將物質生活標准幾乎降到了最低。

  對於自己付出的大量精力和金錢,孫老無怨無悔,『學習雷鋒日』快到了,老人說:『我這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做一個雷鋒那樣的人。一個人做自己心裡樂意的事,無論如何受累吃苦,奉獻付出,他的心裡都是甜的。勤儉節約、助人為樂……這些美德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不過時。,我當兵在部隊,和愛人兩地生活12載,她在家裡講奉獻照顧年幼的孩子和我年邁的老母,孩子們之間講團結友好,讓我們這個家庭其樂融融。我參軍幾十年,樂於助人,做事任勞任怨,多次被評為學習雷鋒標兵。有人說我是雷鋒精神的實踐者,但我更覺得自己是雷鋒精神的受益者。』

  回來的路上,記者眼前不時浮現著老人聊起雷鋒時的愉悅表情,耳邊則傳來他帶著濃重河南口音的話語:『學雷鋒只有逗號,沒有句號,我會活到老學到老。只要大家需要,我會在宣傳雷鋒精神的路上一直努力做下去……』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