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4日訊(張新浩 記者 王蕊 吳萌)周凌雲,現任哈醫大一院針灸科主任,中共黨員,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面臨臨床諸多疾病留下的殘障之一——眼球運動障礙,周凌雲教授經過近10年的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創新發明了“眼部內刺與透刺法”、“電針眼外肌穴”的方法,探尋出適合眼外肌康復的電針參數,並明確了納入標准和排除標准以及針刺治療最佳時期,成功治愈了國內外3000千多名這類疾病的患者,填補了國際國內相關區域的空白。
山東濰坊的陳先生今年48歲,去年11月份,他的眼睛突然出現了重影的癥狀,多方求醫後,被確診為外展神經麻痺,視線重影讓陳先生感到非常的不方便,他也走訪了山東的各大醫院,采取了多種治療方式,卻沒能看到一絲好轉的跡象。幾經周折,陳先生打聽到了哈醫大一院針灸科治愈多例眼疾的新聞報道後,便果斷地從山東直奔哈爾濱來到哈醫大一院。
據哈醫大一院針灸科主任周凌雲教授介紹,眼球運動障礙所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雙眼不能協調運動導致了視物重影、斜眼、對眼、眼閉合等癥狀的出現。而可以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包括腦血管疾病、腦外傷、糖尿病、眼外傷、手術並發癥等等能夠損壞眼神經和肌肉的疾病。以往的患者群體多以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手術副損傷等原因造成眼癥的居多,近年來,車禍和外傷導致眼癥的患者比例正逐年增多。陳先生則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
當周凌雲為陳先生檢查後,並確定可以通過創新針灸療法為他治療痊愈,陳先生一家喜出望外,馬上接受了治療。周凌雲表示,針灸是祖國的傳統醫學,為了給眼球運動障礙的患者“對癥下藥”,她從穴位、針刺手法、和治療手段上創新而成的“眼部內刺與透刺法”和“電針眼外肌穴”,對於上瞼下垂、眼球運動障礙、復視、斜眼、外傷性散瞳等取得了滿意而確切的療效,對治療視神經萎縮所致視力下降、眼瞼痙攣也有著很好療效。
經過16天的針灸,陳先生的重影漸漸的消失了,一家人心中的大石終於落下了。為了不中斷治療,大年三十陳先生一家人也沒有回山東,在哈爾濱度過了春節。當記者在年後看到陳先生時,他的重影已經幾乎要痊愈了。
“經過我們的統計,創新後的針灸治療,使此類病人的治愈率達82%左右,痊愈率達50%以上。”周凌雲教授提示,治療這類疾病最佳的時間是半年以內,越早期接受治療,效果越好,治愈率和痊愈率越高;反之,效果則越差,甚至會徹底留下永久性的眼睛殘障。
眼球運動障礙是比較棘手的多發病,常見病,是國內外醫學界的難題。而周凌雲教授的創新發明填補了祖國傳統醫學中醫在此項領域的空白,得到了國內同行的高度認可。據介紹,周凌雲教授的創新技術獲2009年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黑龍江省衛生廳醫療新技術應用等獎五項,其中一等獎二項,二等獎一項,發表專業論文23篇,出版專業著作兩部,參編教材一部。去年,黑龍江省康復醫學會為了使周凌雲教授這項創新技術為更多患者服務,經學會研究決定設立“眼球運動障礙康復專業委員會”,任命周凌雲教授為主任委員。這也是我國第一個針對眼球運動障礙康復的專業委員會。
據悉,國際上有眼球運動障礙學會,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而我國尚無對應的學術組織。黑龍江省康復醫學會為了使周凌雲教授這項創新技術為更多患者服務,經學會研究決定成立由針灸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眼科、內分泌科和工程大學機電專家多學科跨專業專家組成的“眼球運動障礙康復專業委員會”,目的是搭建一個平臺,旨在多學科專家對眼球運動障礙的發病機制、病因診斷、康復治療進行共同研究,廣泛交流,直至探尋出這個有效的治療方法的內在機制,為臨床應用提供科學依據,為該項目的進一步推廣應用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