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奶粉『漲價潮』波及哈市 完達山平均上漲12%-15%
2012-03-06 08:15:35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作者:張鳴霄 劉姝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6日訊 繼今年1月份液態奶啟動提價後,奶粉的『漲價潮』又波及哈市。地產品牌完達山堅持多年宣稱的『高品質,低價位』之後,終於在本月初蓄勢領漲12%-15%。此輪由地產品牌發起的『漲價潮』,使洋品牌美贊臣也跟進提價。據了解,這是近年來國產奶粉的首次領漲。

  據黑龍江完達山乳業公司銷售管理部工作人員介紹,公司於近日起執行新價,並將陸續完成對分銷商、終端門店的供貨價和零售價的調整。此輪漲價為包括嬰兒奶粉及成人奶粉在內的奶粉產品,漲價幅度平均為12%-15%。對於提價的原因,完達山相關人士表示,原奶、飼料、水電氣、運輸、人工等都漲價了,企業無法消化上昇的成本。前兩年企業堅持『高品質,低價位』,但如果不漲價,就無法抵消成本上漲給企業帶來的運行困難。

  記者了解到,近日還有消息稱,洋品牌美贊臣將從本月起換裝提價,但是美贊臣方面對此消息表示『不予評論』。

  昨天,記者采訪沃爾瑪深國投百貨有限公司旗下沃爾瑪友誼路店、沃爾瑪中山路店等6家大型超市的采購部獲悉,目前沃爾瑪已接到完達山奶粉和美贊臣奶粉供應商的口頭漲價通知。沃爾瑪社會事業部工作人員還以『實現品牌價值要走高端路線』分析完達山此輪漲價的初衷。而我市另一家大型連鎖超市大潤發超市旗下的南崗區寬城街店和開發區萬達店,均沒有收到任何一家奶粉企業的漲價通知。對此,完達山方面表示『調價有個過程,有的下游經銷商已經接到通知,有的還要反應一段時間。』

  國內奶粉銷售的另兩家巨頭企業伊利和聖元,目前尚沒有提價的公開表示。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各大品牌乳企一直『漲聲不斷』。僅去年一年,就掀起過兩輪漲價,涉及多個品牌。今年年初,國內三大品牌液態奶也不同程度提價。

  不漲價,成本增加的負擔難以承受;漲價,則面臨供應商囤貨、失去市場的惡性循環。優質卻不優價的地產奶粉,一直在怪圈中掙紮

  地產奶粉漲價!又入怪圈

  完達山近日下發的一則漲價通知,讓供應商面臨艱難抉擇。供應商們表示,由於價格、品牌等環節沒有競爭優勢,不少超市選擇了不進或減量進貨。為了拿到『銷量返點』或其他與銷售量掛鉤的優惠,供應商們開始大量囤貨,個別供應商積壓貨品甚至達到百萬元,並將產品分配給二三級市場或者賣給蛋糕、雪糕加工廠等下游散戶,最終導致的是一線城市市場份額的流失。

  這種現象並不是完達山一家的困惑,優質的地產奶粉多年來一直在這樣一個『漲價怪圈』中掙紮,甚至寧可選擇其他方式『節源』,也不敢漲價。而與此同時,洋奶粉不但漲聲不斷,而且掌聲也不斷。這讓自認優質不優價的地產奶粉在艷羡的同時,也越來越困惑——到底該如何打破這樣的怪圈?

  漲價或損失部分市場

  近日,完達山決定對乳粉類及米粉類產品價格體系進行適度調整,產品出廠價提高10%,終端價格增加12%左右。

  記者走訪我市家樂福等大型超市看到,完達山奶粉的價格標簽已經全部調整,部分品種提價20元以上。據家樂福會展店的孫經理介紹,不管國產奶粉是否調價,都不會比洋奶粉賣得好,尤其幾起國產乳品安全事件發生後,選擇洋奶粉的消費者更多了。

  『最近這兩年,國產奶粉帶頭漲價還是頭一回。』乳品專家、國家乳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王丹說,近年來奶粉市場頻頻調價,從漲價表上看,一直『洋奶粉』輪番漲,國產奶粉尤其是哈爾濱的幾家地產奶粉卻一直按兵不動。這次漲價也是企業無法承受成本不斷上漲帶來的壓力了。

  據公開資料顯示,2009年,多個國產奶粉品牌曾悄悄漲價10%左右,但由於市場質疑聲大、銷量下滑明顯,此後國產奶粉的價格一直沒變過。但與進口奶粉相比,國產奶粉目前最大的優勢就是價格,此次漲價是否會讓國產奶粉失去優勢?

  『就目前來看,消費者仍然偏愛進口奶粉,存在「價格高即品質高」的消費心理,但奶粉漲價是趨勢。』某超市負責人表示,『不過,完達山這次一下子提高了12%,漲幅有點高了,消費者不一定會買單,或許會損失一部分市場』。

  為『條碼費』囤貨百萬

  『國產奶粉和洋奶粉價格已所差無幾,消費者不會為國產奶粉漲價買單。』完達山品牌的一位大型代理商表示,奶粉市場大部分都被洋品牌佔領,國產奶粉銷量並不理想。像完達山這樣的地產名牌甚至在北京的一些大型超市裡都不見蹤影。此番漲價導致一些一線城市的超市也不願意賣國產奶粉了。目前該代理商已經囤貨百萬元了。

  為何冒著積壓數百萬元貨品的風險,仍要從生產商處進貨?據一位大型供應商說:『我是在完成任務。』據他透露,一般情況下,在全部銷售額中,有四成利潤都會作為進場費等付給超市。也就是說100萬的貨品,有40萬給超市,這對銷售商來說是個不小的壓力。為此,供應商每年會和生產商簽訂銷售合同,達到其合同內指定的銷售指標後,廠家會替供應商支付一部分的賣場終端的條碼費、促銷費等各項費用。

  『與其把進場費交給超市,囤貨或許是更好的選擇。』如果囤貨量較大,還可以將產品分配給二三級市場,甚至賣給蛋糕、雪糕等加工廠等下游的散戶。這樣不但可以少交進場費,也能避免貨砸在手裡遭受損失。

  我市某乳品企業的銷售人員向記者透露,銷售商完成合同任務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獲得生產企業給的返點,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越走越窄的產銷怪圈

  完達山乳品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銷售商如果減少了超市的銷售量,而將部分產品增加到二三級城市銷售,從目前看並沒有影響到乳品企業的整體銷售量,但是這勢必要影響到企業在一線城市的市場佔有率,從而影響長遠發展,因為一線城市無論從消費群體、到產品宣傳及品牌提昇都是二三級城市無法比擬的。

  『生產商替供應商交超市入場費,營銷成本自然大大增加,為了保證利潤只好漲價,漲價則導致超市不再進貨,大量貨積壓在供應商手中,供應商為了不交入場費仍然繼續進貨……奶粉產銷怪圈就這樣產生了。』乳品專家表示,這樣的囤貨行為,使大量奶粉不能充分打通銷售渠道、第一時間進入賣場,一些地產名牌的道路或會越走越窄,與消費者的距離也會越走越遠了。

  市場認可纔有出路

  為何國產奶粉一漲價,就會陷入產銷怪圈,而一漲再漲的洋奶粉卻仍掌控著市場的話語權?乳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洋奶粉頻頻漲價卻沒有失去市場,而本土奶粉一漲價就陷入產銷怪圈,直接反映了消費者對國產奶粉信心不足。乳品專家王丹表示,其實像完達山這樣的地產品牌質量優良,但應該從原奶的收購,到產品生產、上市,盡量做到公開透明、建立消費者的市場信心。同時,要積極的開拓市場,做好市場渠道,纔能保證在洋奶粉大舉進入內地市場的情況下,佔據穩定的市場份額。同時也建議消費者扭轉『國外奶粉就是比國產奶粉安全』的消費觀。如果洋奶粉佔的市場份額繼續擴大,以後中國將徹底失去對奶粉的定價權,中國消費者只能被洋奶粉綁架,任其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