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李繼純:中國非轉基因大豆保護『箭在弦上』
2012-03-07 17:39:11 來源:東北網  作者:曹曦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全國人大代表李繼純參加團體會議。

  東北網北京3月7日訊 (記者 曹曦) “非轉基因大豆一直是中國的傳統優勢產業,當前受各種因素影響,原產地優勢正逐步喪失。有媒體發出‘10年後中國大豆或將成為歷史’、‘中國大豆正在面臨著全軍覆滅的危局’等聲音,這些言論絕非危言聳聽,中國大豆危局已在多方面有所體現,保護迫在眉睫。”全國人大代表、省政協副主席李繼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得很激動。

  對於中國非轉基因大豆面臨的危局,李繼純代表花費了很長時間進行了第一手資料的收集和調研。他說,從生產環節看,非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呈減少趨勢。2011年全國大豆種植面積1.14億畝,比上年減少0.14億畝。主產區黑龍江省,2009年大豆面積7294萬畝,2010年為5321.9萬畝,2011年降至4802.6萬畝。從加工環節看,主產區大豆加工企業多陷困境。國內油脂加工企業已經從2000年的1000多家減少到90多家。黑龍江省2011年90%的大豆加工企業處於半停產、停產狀態,部分中小企業面臨破產。從流通環節看,中國大豆定價權正逐漸被外國控制。四大跨國糧商(ADM、邦基、嘉吉、路易達孚)已經控制了我國75%以上的油脂市場原料與加工及食用油供應,中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跨國糧商參股控股了64家。從物種保護上看,非轉基因大豆面臨被污染的境地。轉基因生物將對非轉基因大豆種源造成污染,使原有的生態平衡被打破,改變物種間的競爭關系。轉基因大豆在我國的油脂加工和食品加工等方面已無孔不入,正呈規模擴張趨勢。

  提起危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李繼純代表列出了翔實的論據。他說,一是大豆的比較效益低,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黑龍江省2010年大豆平均畝收益只有114元,大豆、玉米、水稻種植效益比為1:1.87:3.86。種植玉米和水稻收益均高於大豆,所以豆農棄種較多。二是國家對大豆育種和推廣的科研投入低,保護補貼少。全國大豆育種攻關經費只有2000萬元左右。而美國農協將每年約8000萬美元用於支持大豆的研究與市場開拓。美國政府每年都拿出190億美元補貼大豆,使生產成本比黑龍江的1.98元/公斤還低0.58元。三是大豆產業化程度低,自發松散的中小型企業難以應對跨國糧企有組織有計劃的衝擊。眾多小規模農戶自發分散地多品種混雜種植,難以賣出優質價;企業也難以對優質專用品種實行分收分儲分加分銷,使高蛋白、高脂肪專用品種難以實現優質優價。外國企業通過“市場競爭”的表象,控制了中國大豆60%的實際加工能力和80%的進口大豆貨源。四是國家對非轉基因大豆的重視和保護還不到位,限制轉基因大豆的措施還不完善。世界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及經濟合作組織表示轉基因食品可能帶來環境風險和健康風險。歐美、日本等國人都不接受轉基因食品。目前我國還是處於警覺層面,還有許多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有的方面還沒有以立法、制度規定等形式進行強制保護或限制。


  “必須打好非轉基因這張優勢牌,保護非轉基因大豆迫在眉睫”。李繼純代表提交了一份詳細的書面建議。

  一是加快調整優化大豆產業發展戰略定位。盡快制定專門的大豆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生產布局規劃,從國家戰略規劃、產業政策上,進一步明確大豆產業發展方向與產業重點。建立健全大豆產業協調機制、政策執行監督機制、大豆進出口市場預警機制和流通環節管理機制,完善大豆產業發展體系。

  二是強化實施非轉基因大豆品牌保護。首先要規范非轉基因標識管理。在黑龍江等主產區,建立東北高油大豆等產地標識體系,打造非轉基因大豆品牌。建立一套轉基因與非轉基因的分類標示體系,對轉基因大豆及其產品標識標注管理和使用做出更加嚴格的強制規定,提高標識字體高度最低標准,強制要求明顯告知,使轉基因大豆市場與非轉基因大豆市場區分開來。其次搞好非轉基因食品宣傳,提高消費者對非轉基因食品的認知度,引導不同層次的消費意識的形成。再次是在主產區建立非轉基因大豆保護區,嚴格禁止轉基因大豆進入保護區種植和加工領域,防止基因污染和環境污染。

  三是積極主動地做好大豆產業發展宏觀調控。建議國家在每年新豆上市期間,采取技術壁壘等措施,適度調控大豆進口數量和節奏,給國產大豆銷售和加工創造有利空間。加大對新上項目、新增產能的調控,給予主產區加工企業貸款貼息和稅費全免的扶持政策,引導企業進入產區或穩定在產區,推動國產非轉基因大豆向食品加工領域傾斜。並對外資進入大豆加工領域進行必要的安全審查。建庫規避風險,在黑龍江等大豆主產區建立大豆期貨交割庫,利用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和規避風險的機制。支持企業昇級改造和集團經營。建議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扶持產區現有加工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加快新產品、新工藝研制、開發和利用,不斷延伸產業鏈,搶佔高端市場。對產區加工企業進行有序調整,通過聯合、兼並、重組等方式,組建有規模、有實力的企業集團,統一經營,聚弱成強。建議國家通過建立大豆產業基金來引導、扶持產業整合,扶持大豆產業協作發展項目,形成大豆食品加工企業集群,不斷促進國產大豆深加工產業化、國際化。

  四是保持對大豆發展相關產業的動態長期補貼。建議國家把大豆列為糧食與油料兼用作物加以重點扶持,把主產區黑龍江等列為重點糧食與油料基地。在保護豆農積極性上,對大豆實施全品種、全面積的長期性補貼。提高目前大豆畝良種補貼10元標准,不低於水稻補貼。以大豆與玉米的比較效益差額為標准,采取年初農企簽訂單,收獲後按企業收購憑證支付,對豆農實施直接補貼。可把主產區大豆納入最低收購價范圍,指導農民生產,為大豆產業發展構築可靠的價格支橕。總之應最大程度降低生產成本,使生產成本與進口大豆成本接近。在科研投入上,建議給予大豆科研單位更多的資金支持,建設大豆先進的分子育種設施平臺。並在規定的范圍內加強對轉基因作物的科技攻關,力爭在國際上搶佔轉基因研究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前沿陣地。在解決大豆重迎茬問題上,在加大對主產區豆農的農機具購置和大機械深松整地補貼的基礎上,支持以黑龍江等為代表的主產區,建立起以大豆為核心的合理的“三三”輪作制度,同時提高小麥良種和馬鈴薯良種每畝補貼的標准。在扶持加工企業發展上,建議繼續執行並不斷完善臨儲收購政策,研究確立價格補貼標准,並采取動態補貼措施,保護大豆產區生產及加工企業的正常運轉。在市場發生變化及國家出臺保護豆農政策與大豆加工企業發生矛盾時,應對主產區大豆加工企業啟動國家臨儲大豆低價定向銷售或給予大豆加工企業補貼收購政策。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關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