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佳木斯市郊區傾心打造敖其灣赫哲特色旅游品牌
2012-03-12 11:26:54 來源:東北網-佳木斯日報  作者:張耕宇 郭秀蔚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佳木斯3月12日訊 市郊區為改善赫哲族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保護和挖掘赫哲族民俗文化,發展民俗旅游業,依托敖其灣秀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民俗文化和便捷的交通優勢,整體規劃建設了敖其灣赫哲族旅游景區,把旅游業作為推動優化郊區產業昇級的先導產業,敖其灣赫哲族旅游區已經成為全省100個最值得去的景點之一。

  園區規劃區面積203.76公頃,區內山林面積78公頃,平川耕地102公頃,沿江灘涂地22公頃。為保護、挖掘、整理赫哲民族文化,郊區確定了以傳承赫哲族的歷史、語言、漁獵生活、民俗文化、民族工藝品制作等作為弘揚民族文化的突破口,全力打造特色載體,創建特色品牌,推動赫哲文化走向世界的工作思路,全力以赴推進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該區依托園區,建設了佔地1260平方米的赫哲族文博館,為赫哲族歷史文化集中展示場所;建設了佔地8490平方米的神樹廣場,是村民休閑活動場所和旅游區游人集散中心;建設了佔地1142平方米的薩滿神屋,為赫哲族人供奉薩滿教天神和祈求平安、豐收的祭祀場所;建設了佔地1360平方米的水上舞臺,是旅游區內舉辦赫哲歌舞表演的主要演出場地,積極組織赫哲族居民學習赫哲民俗歌舞表演,充分展示赫哲風情,原創的赫哲歌曲“美麗的敖其灣”在省、市多次獲獎;投資220萬元建設了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的赫哲族小學,成立了省內唯一的赫哲族伊瑪堪傳習所和魚皮技藝傳習所,並聘請國家級伊瑪堪傳承人吳明新老人為村民授課,90%以上的村民能說赫哲語,在全省赫哲語比賽中獲得集體一等獎。20名村民學會了魚皮畫等工藝品制作,每年人均增收1.7萬元。還經常組織文化界人士對敖其赫哲族村進行調研、采風,出版了《黑土情懷》赫哲族專輯,向人們展示了郊區赫哲族的燦爛文化。2009年,郊區成功舉辦了赫哲族全國第八屆“烏日貢”大會,進一步弘揚了赫哲族傳統文化,振奮了民族精神,增進了民族團結。

  在項目規劃上,提出了要“高起點、大手筆、建精品”,力求把園區建成“全國一流、省內領先”的精品項目。該區堅持新區建設與開發旅游資源相結合、與改善赫哲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相結合、與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發展特色經濟相結合的總體思路,結合敖其赫哲族村資源稟賦、民俗風情和村民的要求,實現了旅游區建設與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的雙贏。走進新村,環村路、村內街道兩側栽植的杏樹、柳樹、金葉榆等樹木一片翠綠,3.2公裡長的村內水泥路旁安裝著40盞仿古太陽能路燈,103戶居民的基礎設施、文化設施全部完成。昔日的荒山坡上崛起了一座“村在林中,道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生態園林村,農村人過上了比城裡人還現代化的生活。

  園區總體定位為以山水相連的自然景觀為背景,以影視文化、赫哲文化、民俗文化為基本要素,把園區建設成為全新的文化產業聚集地、東北地區自然生態觀光及特色文化體驗的影視拍攝基地和旅游目的地。其中,影視文化創作區主要依托敖其灣影視基地,開展影視文化創作及拍攝工作。敖其灣影視基地佔地1.8公頃,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建於2008年,主要建設有佳木斯城門樓、江邊碼頭、城牆、程家大院、日本神社、牌坊等建築。民間民俗藝術品展銷區以敖其灣文化產業中心為依托,在園區興辦文化企業,開設文化會館、文化工作室、特色餐飲等,使其既可作為創作、制作場所,又可成為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旅游參觀景點,形成前店後廠的制作銷售產業格局。在建設好文化產業園區的同時,該區還進一步開發建設周邊的臥佛山風景旅游區、杏花谷、創意農業區等旅游景點,有機整合這些旅游資源,使之渾然一體,相映成輝,將敖其灣赫哲族旅游景區打造成全市生態休閑旅游基地的核心區和重要的旅游名片。開園以來,已接待國內外游客60多萬人次,受到國內外游客的好評。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