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3日訊 “春耕馬上就要開始了,我打算再配些農機設備。我去年在俄羅斯種植的大豆純收入達到了150萬元。今年打算在那兒繼續擴大大豆種植面積,預計秋收時收入能達400多萬元,純收入能達到160多萬元。”3月1日,正在縣農機具商店選購耕地機械設備的嘉蔭縣向陽鄉王家店村農民張顯峰興致勃勃地對記者說。
張顯峰是最早走出嘉蔭去耕種俄方土地的農民。2005年,嘉蔭縣成立了對俄經貿工作辦公室,鼓勵農民走出國門去“發洋財”。正在他人還在猶豫不決時,張顯峰毅然將家裡的土地轉租給村民,來到俄羅斯,種了40公頃大豆,因當時需要投入一些機械設備,所以當年的收益並不是很明顯。第二年,他將耕種的土地擴大到300公頃,幾年的時間,耕種的土地已擴大到1000公頃。目前,他已擁有大中型機械設備11臺(套),機械總資產達250萬元。
在嘉蔭縣,像張顯峰這樣走出國門“發洋財”的農民還有很多。這些農民們在俄羅斯耕種土地同時,還帶動了當地村民的就業。4月中旬至8月中旬四個月的時間,赴俄打工的每個村民收入都能達到2萬元左右,平均月工資達5000元左右。
近年來,嘉蔭縣搶抓國家實施“走出去”和我省對俄經貿戰略昇級有利契機,依托俄羅斯豐富的土地資源,充分發揮縣口岸優勢,按照“政府主導、企業運作、農民經營”的發展模式,把對俄農業開發作為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和一項重點工作予以強力推進,通過采取政策扶持、項目引導、境內外聯動等舉措,深度開發利用俄方資源。2011年,耕種俄方土地規模由2005年的160公頃擴大到13605公頃,赴俄從事農業開發的農民由2005年的25人增加到367人,作物種植由最初的單一大豆種植發展到目前的大豆、小麥、玉米、馬鈴薯、蔬菜和西瓜種植。除此之外,赴俄農民還積極發展生豬養殖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2011年大豆平均每公頃產量1760公斤,糧食總產達24100噸,比上年增長24%。赴俄農民實現產值總和6800萬元,實現人均收入10.1萬元,拉動縣農村人均收入增長的9個百分點。7年間,嘉蔭縣赴俄農業開發人員已在俄羅斯兩個州六個區站穩腳跟,並且不斷發展壯大,現赴俄農業開發已成為了該縣富農增收的重要渠道。
據嘉蔭縣對俄經貿工作辦公室主任趙常勝介紹,今年全縣計劃赴俄375人,耕種俄方土地1.4萬公頃。目前,已為230人辦結了赴俄手續,剩餘的正在辦理中。備春耕的各項准備正在進行中,現已備不同熟期種子1900噸,化肥4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