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潤廣立體停車樓

秋林國際立體停車樓
哈市秋林商圈停車一位難求,然而商圈內現有兩處立體停車樓卻“吃不飽”,其中一處甚至200個車位停不滿10輛車——
-車主有的不知道有的怕麻煩
-經營者認為受司機停車習慣掣肘
-同行建議自身多宣傳政府多扶持
生活報3月14日訊 如今,在哈市市區的繁華地段,停車難問題不僅困擾著司機,也經常導致周邊道路出現擁堵。近日記者在哈市秋林商圈實地走訪時發現,道路兩旁的露天停車位雖然每小時收費5元,可仍然是一位難求。與之對應的是,位於建設街上的潤廣智能立體車庫(以下簡稱“潤廣”)雖然停車費是每小時3元,可仍面臨少有車來停的境遇。與潤廣類似,秋林國際立體停車樓也經常出現大部分空庫的現象。
1
現狀:立體停車樓很空“很寂寞”
12日上午,記者走訪了秋林商圈附近東大直街、果戈裡大街、阿什河街等多條街路,看到沿街停放的車輛非常多,只要是能停車的地方幾乎都擠進了車輛。
在果戈裡大街與東大直街交口處,市民賈先生把車往一處四五米寬的泊車位裡停,他對記者說,本來和朋友約11時在飯店吃飯,可因為停車問題他遲到了20分鍾。據了解,在哈市繁華商圈停車,一直都是車位難求。
與街上熱鬧的停車場面相比,記者在潤廣內看到的情景卻是冷冷清清——可停放近200臺車輛的車庫內,停放的車輛不到10臺“現在是有投入無產出,每天來停放的車輛不到10臺,收入只有幾十元。”潤廣的穆經理說,自該停車樓投入運營後,至今一直未實現盈利,處於賠本狀態。“當初我們僅引進設備機器就投入兩三千萬,大到運載電梯、小至換螺絲釘,每年僅維修費用就需10萬元左右,這幾年來一直在虧損。”
隨後記者來到了阿什河街總共七層的秋林國際立體停車樓,這個今年年初投入使用的立體停車樓停放車輛並不多,只使用了兩層,其收費標准是每小時4元錢,在其附近的建民街露天停車場,記者看到,收費標准是半個小時4元錢,而旁邊的華融飯店地下停車場,一個小時的收費是4元錢。即使這樣,不時駛來的車輛也都是爭相停放在路邊。秋林國際立體停車樓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司機只要將車停在指定位置上就可以了,取車的時候也只需要2分鍾左右。那麼,設施先進、收費不高的立體車庫,為什麼經營會如此困難呢?
2
原因:停車習慣掣肘立體停車樓發展
“啥是立體停車樓?車怎麼停呀?安不安全?”、“哪有立體停車樓?沒聽說呀!”、“收費是不是很貴呀?”采訪中記者發現,多位市民及司機並不知道秋林商圈有立體停車樓,同時對其如何使用也並不了解。司機張先生說,他雖然經常來附近購物,但並不知道這周圍有立體停車樓。
很多司機表示,他們對停車有個習慣,一般情況下,喜歡停在道邊,不願停在地下,因為進車和倒車都比道邊停車要麻煩。
在潤廣門前,記者看到一輛黑色吉普車開到車庫前詢問是否可以停車?雖然停車位九成多都空著,但工作人員卻表示停不了。穆經理解釋說,由於受空間、技術等條件限制,一些“龐大”型號的車輛很難擠進停車隔板之間,所以只能停放小型車。同時,記者還發現,用於停放車輛的停車隔板對於司機來說是個不小的考驗,要想停放,必須在專業人員的指揮下停在上面。
“2008年潤廣投入運營不到幾個月,就趕上周圍道路進行施工,來這停車的司機少之又少,無奈之下,我們關閉了2 -4層,只開地下兩層。”穆經理說,雖然立體車樓取車只需2分鍾,由於現有的技術還不完善,大家等待的時間較長,遇上機械故障的話時間更長。此外,很多司機嫌麻煩而不願意停的原因是長久以來停車習慣所致。
3
建議:自身加強宣傳改善硬件條件
在立體停車樓停過車的張先生建議,立體停車需要“軟件”設施跟進。比如,立體停車樓企業應在商業區多設置停車指示牌,告訴車主哪裡有停車樓,停車樓停車情況如何,停車費用是多少?這樣可吸引更多車主去停車。 對於目前哈市立體停車樓遭遇的困境,在東北地區從事立體停車行業多年的某企業董事長鄔國楓建議,一方面要加強宣傳引導,企業可以通過多設立一些告示牌等讓司機了解知道哪有立體停車樓,同時停車樓自身的一些限制條件也要改進。“在北方,很多司機喜歡駕駛越野車和吉普車,如今已經有設備可以讓大型車輛停入立體停車樓內,此外,還可以將停車隔板改大一些,方便司機駛進停放。”此外,哈市立體停車樓的發展還應注意在區位上的選擇,規劃上要更合理一些,考慮到交通單雙號限制等因素,多為司機停車方便考慮。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哈市立體停車樓還不夠多,讓市民‘看不到’。”鄔國楓說,立體停車樓有不同的身份屬性,由於手續異常繁瑣,多個部門都要跑,致使一些商家不願投資。要盡快明確立體停車樓的身份屬性、加強政策扶持,這對發展立體停車樓、解決停車難無疑會起到重大作用。
“立體停車樓不是高回報、快回報的投資項目,而是一項長期但比較穩定的投資項目。有關部門應對立體停車樓的建設地價、收費標准、停車配建指標等方面給予相應扶持政策。確保立體停車產業可以盈利,這樣纔能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參與到立體停車樓的建設和管理中,有效解決停車難的問題。”鄔國楓說。